核心业务测度及实证研究(1)
2016-03-28 01:00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核心业务测度及实证研究(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针对目前核心业务测度无依可循的问题,提出运
摘 要:针对目前核心业务测度无依可循的问题,提出运用专利计量法,分别从专利和销售收入两个指标对企业的业务进行评价假设。以国内外公司近五年的专利和销售收入数据为样本对企业业务实证检验,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业务;专利计量法;销售收入指标
核心业务是指企业在技术、资源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少研究,例如,沃特曼提出了多元化企业应“回归根本”;波特教授进一步强调指出:“选好核心业务是企业战略的基础”:Goold和Campbell等人提出一种基于匹配性因素选择多元化战略核心业务的指导性框架;Arnold认为企业应该保留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而把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这些对核心业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其性质、特征和与资源外包的关系方面。这些理论无疑对指导多元化企业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是没有给出具体可操作的识别方法,企业很难根据以上的研究客观地分辨企业自身的核心业务。造成企业不能准确地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竞争优势的业务上。因此,从核心业务的内涵着手建立一套客观、易行的核心业务测度方法,对于优化企业资源,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化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评价指标显得繁杂,一些指标采用专家评分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个人偏好,缺乏客观性。因此,选取具有数据易得、准确等特征指标是核心业务测度的基础。
1 核心业务测度指标假设与研究方法
1.1 指标假设
从目前核心业务诸多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对核心业务的涵义界定主要有两个观点。①Arnold认为核心业务是一个企业投入资源最多、企业领导层在平时工作中最为关注、对企业存亡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业务;核心业务同时往往也是企业擅长的、能创造高收益和高附加值、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业务活动。②Chris Zook把核心业务的概念界定为产品、生产能力、客户、销售渠道、地理分布的统一体.并对2000多家向贝恩公司咨询的企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健康、可持续增长的企业中,87%的企业拥有一项核心业务;3%的企业拥有3项以上的核心业务。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笔者将核心业务内涵归纳为:①企业内部能力方面处于核心地位(包括技术、市场和组织协调的能力);②对企业的收入贡献上位于核心地位;③关注程度上位于核心地位。以归纳核心业务内涵为基础,考虑数据的易得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特点,对核心业务的测度指标进行假设。
假设1 对于第一点,假设业务专利指标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不同业务内部能力的不同。
专利是法律授予发明创造的一项独占权,既可以是一项产品,也可以是一种生产方法,也可以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技术方案。很多学者如:Frame的研究显示,专利的多少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该部门内部能力的大小。
假设2 对于第二和第三点,假设业务的销售收入占企业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来。
销售收入是企业业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销售收入的获得过程综合体现了企业对物资和人力资源的分配,是业务受关注程度和对企业贡献的表现。
1.2 研究方法
专利计量法(Patent Bibliomatrics)研究始于美国CHI Research公司,是相对于文献计量法而来,以专利资料中引用参考专利及被引用作计量分析的基础,最初用来评鉴国家科学技术能力的大小,由于这种方法具有信息源可靠、获取数据方便、检索效率高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评价一个组织或公司的核心能力。
专利计量法指标主要包括:专利数量、特定领域专利数量成长的百分比、公司在特定领域专利数量成长的百分比等三个基础指标和六个引申指标。专利数量指标用来评估公司的研发能力和技术,通过对专利的成长数量和分布来监控公司研发技术的发展走向,进而判断该公司的发展趋势;特定领域专利数量成长的百分比指标是了解特定时间中专利成长的情况,成长的百分比越高,就显示那些领域的技术是目前的主流,同时也可评判出那些领域技术已经发展到饱和阶段;公司在特定领域专利数量成长的百分比指标可以得知公司在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占其公司专利总数的比率,CHI Research建议可用这个指标来了解公司核心技术是什么,研究重心就偏向那个领域。其他六个引申指标为:专利被引用量、及时影响指针、技术强度、技术循环周期、专利和科学之间的关联性和科学的强度,这些指标分别从专利的价值和影响力、市场的营运发展、加权指数、技术的革新速度、技术的优劣性和在科学上的活跃程度来评价。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本文主通过对专利计量法以上指标的应用和引申来评价企业业务的技术领先能力、技术饱和程度及企业偏向哪些业务领域。
1.2.1 业务技术领先指标计算
1)在对专利进行查询时,由于各业务部门产品和技术数目很大,不可能具体到每种产品和每项技术的专利,因此本文选取各业务部门中两种代表性的产品,以其专利量的平均数来代表整个业务的专利申请数。计算公式如下:
2)考虑到行业特性的差别和企业规模的不同,不同企业不同业务其专利和收入的绝对量必大相径庭,因而不同业务间专利和销售收入的比较也就失去意义。因此,本文用企业业务专利量与全行业专利总量的比值γ表示企业业务专利量水平。
其中x
i(k)为企业当年与k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平均申请数,x
i(k)为k业务所在行业发明专利平均申请数,n为统计年限。γ数值若逐年增大,则表明企业该项业务的技术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企业不同业务领域γ数值不尽相同,γ数值高表明该业务相比于其他γ数值低的业务在技术能力方面更具优势。
1.2.2 业务销售收入水平指标计算 用企业业务销售收入与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比值来表示。
1.2.3 核心业务测度模型 本文通过运用以上指标的计算和聚类,从企业业务销售收入比例和专利比例建立核心业务评价模型,从定量和定性角度把企业业务分为四类,见图1。处于第1象限的为核心业务;第2象限业务能力较弱,但是销售收入较高,从长期来看为衰退业务;第3象限各个指标都很低,是需要整合的业务;第4象限业务能力和第1象限的核心业务相同,但是由于销售收入指标低,因此属于潜在核心业务。
2 实证检验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1 样本选取
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机械制造和通讯电子行业多元经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之所以研究这些样本,原因如下:①专利战略的实施主要集中于机械制造和通讯电子等技术行业,因而选择这些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更能真实反映业务客观情况;②选择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更利于不同业务之间对比;③上市公司作为特殊群体,其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和连续性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
我们以2003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排名为标准,选取5家国外家电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德国西门子、三菱电机、夏普、韩国三星电子、美国惠普。国内企业则主要从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中进行筛选,以其主营业务和经营业绩为依据,选取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春兰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3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
2.2 数据来源及聚类分析
2.2.1 专利数据来源及聚类分析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专利数据为企业1999~2003五年来申请的专利数据平均值,一部分来自欧洲国际专利检索系统(http://gb.espacenet.com),一部分来自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http://www.sipo.gov.cn/sipo/zljs/default.htm),见表1。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