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演的法律概念及构成要件(1)(2)
2016-04-16 01:04
导读:表演不应该要求以固定形式为要件。第一,强求表演形式固定化有悖 法学 基本原理。法律关系标的种类之一的行为,是不要求有固定表现形式作为法律保
表演不应该要求以固定形式为要件。第一,强求表演形式固定化有悖
法学基本原理。法律关系标的种类之一的行为,是不要求有固定表现形式作为法律保护的条件,强求固定形式相当于排除了行为作为法律关系的标的,人为减少法律关系标的的种类。而且,表演只是行为,禁止行为等于否定了演出法规客观存在的合理性。而实际上,演出法规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只是其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第二,强求表演形式固定化,不符合表演本身特征。表演是消费与生产统一,具有同时性、现场一致性、形式多样性的特征。而且,表演包括现场表演和机械表演,现场表演很难完全形式固定化。所有以固定形式要求,不能够充分保护表演者的权益。第三,强求表演形式固定化,不符合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用人自由选取和互动式传输的方式再现表演,使远距离传送表演已经成为演出市场的一种主要形式,而电子数据不一定具有固定形式。
(二)表演形式的适合性
法律上的表演虽然没有限定技术设备的种类与功能,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限定为“以声音、表情、动作”的方式。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各国立法例规定了表演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巴西版权法将足球比赛、田径比赛均视为表演;法国将除文学艺术作品的表演之外的杂耍、马戏、木偶戏等皆视为表演,而魔术、武术、体操表演者的“表演”均非表演;在美国,表演不仅包括第一次的演出,还包括了任何进一步将表演传送给公众的行为。此外,用科技来传送,也会构成表演。
根据我国相关演出法规的规定,表演以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再现或传递演出,包括音乐、戏剧、舞蹈、杂技、魔术、马戏、曲艺、木偶、皮影、朗诵、民间文艺以及其他形式的现场文艺表演活动。其中“借助技术设备”的表述比较宽泛,可以把网络传输包括在内。因此,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保护体系下,只有有限种类的作品和有限种类的传播方式能够包括网络传输。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表演过程的公开性
受法律保护的任何表演都必须面对不特定的多数人,以公开的方式进行。在很多情况下,是否公之于众并不取决于听众或者观众的数量,而是取决于表演者的主观意向。表演的目的,即吸引观众注意、引起观众兴趣、取得观众信任,为演出持续消费创造条件。
国外的著名表演理论家和实践者都把表演具有公开性作为表演的重要条件。理查·谢克纳认为,表演是为了影响另外的参与者而作出的一切行动;理查·雀奇纳将表演是向外人或群体展示的行为。各国及相关国际条约关于表演立法都要求表演具有公开性,而且不再局限于现场表演。例如,美国著作权法第101条的“公开表演”、第106条的“公开表演权”规定,享有公开表演并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权利。在法国,表演都必须向公众公开。我国著作权法也将表演限定为是对作品的公开再现。
(四)表演的有效性
表演作为展示行为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这表现在对行为的各种细节的选择、对行为顺序的安排和行为节奏的把握等诸多因素上,即表演可有效利用示范、培养或改变顾客观念。有效的表演应有设计的形象,这个形象必须能够传达观众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因为社会个体或组织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并根据自己角色要求、实际情况的特殊需要、期望值,为自己设计形象,而表演能够适应或提升观众设计的形象。同时,有效的表演应是有控制的展示。因为形象是动态地、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并在观众脑中形成印象,所以演员始终必须控制好自己的言谈、举止,在有控制的展示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形象。
综上所述,法律上的表演是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展示作品的行为,具有原创作性。受到法律保护的表演,必须合乎法理性、形式适合性、过程公开性、内容有效性的条件。正确界定“表演”构成要件是演出法律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排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