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社会权的可裁判性(1)

2017-09-02 03:25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论社会权的可裁判性(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社会权是否可以交由司法判断,这在各国理论界存在种种
摘 要:社会权是否可以交由司法判断,这在各国理论界存在种种争议。大体上,反对司法裁判社会权,主要出自于分权考量、民主考量、公共政策考量以及社会权的不确定性等。但尽管如此,在以南非为代表的很多国家开始了积极的尝试。这些初步经验,可以为我国社会权的保障提供若干借鉴意义。 关键词: 社会权;可裁判性;南非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18年德国魏玛宪法、1935年美国罗斯福新政,一直到二战之后,社会权作为一项重要人权在各国以不同方式得以了确认和保障。尽管,我们无从预测此类权利是否会影响到未来宪法的发展趋向,但围绕社会权是否可以接受法院裁判,是否具有可裁判性的争论则一直是各国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此处,“可裁判性”(justiciable),意指所有适合司法判断的事务。出于这一目的,可以司法形式判断公民权利是否侵犯,国家是否未履行宪法性义务,即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尊重和实现。这是一个临时和易变的概念,取决于特定时刻、特定地域对于司法作用的不同假设。[[1]] 尽管,各国的制度设计以及关于社会权建立和保障的背景有着些许差异,但对于社会权可裁判性的争论却是大体相同,主要涉及到分权考量、民主规范的冲击、法院的制度能力以及社会权本身的不确定性。在此种背景之下,学理上大多对社会权采取了一种谨慎的态度,以区别于传统的政治权利和民事权利。而实践中,法院对待社会权也是畏首畏尾。那么,是否法院面对社会权时真的是无所作为么?从实践中看,南非法院已经开始了有利的尝试,试图实现社会经济权利的可裁判性。而意大利、加拿大、印度等国家也开始了类似的尝试,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寻到法院在保障社会权时可采取的一些路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选择南非作为典型个案,对这一实践中的尝试作一分析。南非的经验或许有助于中国语境下对于社会权司法保障的初步理解。 二、社会权可裁判性:理论争议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社会权,本文采用这一术语,意指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积极介入而保障的某种权利,主要包括劳动保障权、休息权、生存权、受教育权等。此一术语同国际人权公约中的社会经济权利(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美国的福利权(welfare rights)以及日本的生存权(right to subsistence)都有着某些类似之处。而后文涉及到南非时,则更多采用了社会经济权利这一术语,其是基于对南非语境和现状的忠实,即在南非,更多采用的是这一术语。也就是说,本文中,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这些应当区分的类似概念。 社会权与传统自由权的区别在于,自由权具有防卫权的性质,主要是要求国家消极的不作为,为国家权力划定不能介入的范围。而社会权要求国家权力的积极干预,为国家权力划定其应该做的范围,并要求建立某种福利制度,并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使得人民能够享有符合人性尊严的最起码生活条件,进而能追求其人生的幸福与快乐。[[2]](p179)在此种层面上,社会权意味着一种积极权利,要求国家的积极作为,以不同于传统的消极权利。由此,作为积极权利的社会权,是对其是否具有可裁判性争论的重要理论基点。 一般情况下,在法制较为健全的国家,公民基本权利往往可以通过司法救济予以明确和保障。而在其中,宪法诉讼制度发挥着重要的权利保障作用。对于传统的政治权利,通过宪法诉讼给予保障似乎已不存在太多问题,而新型的权利,如福利权、环境权等是否可以通过诉讼得以保障呢?这正是本文说关注的重心。大体上,认为社会权不具有可裁判性的缘由主要如下: 1、分权考量
这点在如美国般严格遵循三权分立的国家,被认为是反对社会权具有可裁判性的首要原因。如果通过法院保障此类权利,将会冲击分权体制。这是因为,社会权往往关涉到国家的某种政治决策,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在1970年的意见,既认为:“公共扶助项目中的棘手的经济、社会甚或是哲学问题,不关我们法院的事。”[[3]]而如果将这项权利赋予法院来实施,则意味着将政治政策的决定权限,由国会转移到了法院手上。如此,宪法所分别赋予立法者及法院的任务及职权,便形成混淆,而国家权力分立原则,便遭破坏。由此,包括美国法院在内的很多国家,当要求财政资金的花费时,法院都面临着藐视国会的危险以及其他不可接受的结果。
上一篇:权利位阶论(二)(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