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民事诉讼模式论:争鸣与选择(11)

2017-10-06 01:06
导读:{1}王韶华.试析民事诉讼中超职权主义现象[J].中外法学,1991, (2). {2}张卫平.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J].外国法学研究,1993, (1). {3}张卫平.诉讼构架与

    {1}王韶华.试析民事诉讼中超职权主义现象[J].中外法学,1991, (2).

  {2}张卫平.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J].外国法学研究,1993, (1).

  {3}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

  {5}江伟,刘荣军.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兼论民事诉讼模式[J].法学家,1999, (3).

  {6}汪汉斌.权力与权利的配置:民事诉讼模式的新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2, (5).

  {7}陈泉生.海峡两岸民事诉讼模式之比较研究[J].福建法学,1994, (1).

  {8}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9}田平安.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构筑初探[J].中外法学,1994, (5).

  {10}汤维建.初论民事诉讼模式与证据制度的关系[J].研究生法学,2002, (2).

  {11}张卫平.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J].现代法学,1996, (6).

  {12}张世全.法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定位与论证[A].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3}张卫平.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与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两种诉讼体制的比较分析(上)[J].法学评论,1996, (4).

  {14}罗飞云.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处分原则的完善〔J].当代法学,2002, (12).

  {15}李浩.法官素质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J].法学研究,1998, (3).

  {16}赵钢,刘学在.从法律文化背景看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2).

  {17}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民诉组、北京政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民诉组合编.民事诉讼法参考资料(第一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

  {18}侯欣一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司法制度改革研究[J].法学研究,2004, (5).

  {19}六十年前的除旧立新运动—关于废除“六法全书”的对话[N].法制日报,2009-02-19.

  {20}公丕祥.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1}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2}范愉.简论马锡五审判方式[J].清华法律评论,1999, (2).

  {23}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J].北大法律评论,2000, (6).

  {24}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以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5}肖建华.构建协同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J].政法论坛,2006, (5).

  {26}田平安,刘春梅.试论协同型民事诉讼模式的建立[J].现代法学,2003, (1).

上一篇:独立参加制度的借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