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王韶华.试析民事诉讼中超职权主义现象[J].中外法学,1991, (2).
{2}张卫平.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J].外国法学研究,1993, (1).
{3}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
{5}江伟,刘荣军.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兼论民事诉讼模式[J].法学家,1999, (3).
{6}汪汉斌.权力与权利的配置:民事诉讼模式的新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2, (5).
{7}陈泉生.海峡两岸民事诉讼模式之比较研究[J].福建法学,1994, (1).
{8}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9}田平安.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构筑初探[J].中外法学,1994, (5).
{10}汤维建.初论民事诉讼模式与证据制度的关系[J].研究生法学,2002, (2).
{11}张卫平.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J].现代法学,1996, (6).
{12}张世全.法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定位与论证[A].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3}张卫平.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与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两种诉讼体制的比较分析(上)[J].法学评论,1996, (4).
{14}罗飞云.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处分原则的完善〔J].当代法学,2002, (12).
{15}李浩.法官素质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J].法学研究,1998, (3).
{16}赵钢,刘学在.从法律文化背景看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2).
{17}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民诉组、北京政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民诉组合编.民事诉讼法参考资料(第一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
{18}侯欣一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司法制度改革研究[J].法学研究,2004, (5).
{19}六十年前的除旧立新运动—关于废除“六法全书”的对话[N].法制日报,2009-02-19.
{20}公丕祥.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1}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2}范愉.简论马锡五审判方式[J].清华法律评论,1999, (2).
{23}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J].北大法律评论,2000, (6).
{24}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以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5}肖建华.构建协同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J].政法论坛,2006, (5).
{26}田平安,刘春梅.试论协同型民事诉讼模式的建立[J].现代法学,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