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体制下中国信访制度 重构(4)
2017-11-26 04:36
导读:但是,综合来看,大的层面上,这样一份在很多方面有着严格规定的信访条例还是有着相当的适应性和现实操纵的公道性的。至少在规模上和相关程序要求
但是,综合来看,大的层面上,这样一份在很多方面有着严格规定的信访条例还是有着相当的适应性和现实操纵的公道性的。至少在规模上和相关程序要求、原则上,自国务院以下,各部分假如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高效、依法办事,将不至于将大量的上访案件积存累计,***淤塞。四、再论:矛盾双方——信访机构和上访者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与现实的窘境相比,很显然制度本身的能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开释。因此,将眼光从制度本身来出来,投向社会现实。“信访洪峰”这一社会现实的矛盾双方主体:信访群众和信访机构。而在分析双方行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脱离信访这一政治现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造就的政治生态。 (一)社会环境:***缺位,结构性压力造成上访部分重荷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媒体形成***、信访,是***社会表达***的四种重要方式,但是在中国现实国情下,前三种方式,或是条件不成熟、正处在于建设中,或是尚未取得大范围的民众的信任,在中国现实国情中作用发挥得并不是很充分。因此,所有的***表达的压力都交给了上访部分。这实际上是将除上访部分之外的其它所有行政部分所造成的***题目,都交给了实际并不把握能够解决所有题目的权力的上访部分。因此,“大流量、窄口径”的***表达渠道,自然造成了***的表达不畅,淤塞的出现也是在意料之中。 (二)上访群众:盲目以及法制意识薄弱和其它的一些心理因素,造成上访工作的难度和艰巨 上访,在中国民间具有悠久历史。可谓是一种最传统、最贴近市民社会的***诉求机制,是市民社会维护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实证实,上访既是公民参政议政的特殊通道,也是弱势群体维权的有效宝贝。上访是民怨的开释通道、民情的反馈渠道,也是***“用脚投票”的表达机制。 从封建社会中的击鼓叫冤、拦轿告状等场景中,都能找到上访活动的很多痕迹。从上访人的心态来看,几乎所有的上访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挥之不往的清官情结,即便是面对法院已经判决生效的裁判文书,上访人仍意欲通过上访渠道来改变其败诉的现状。 但无数的案例已经向我们证实,上访制度之所以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和上访群众盲目的行为有关。越级上访、无故上访甚至无理取闹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也从一个侧面凸现了群众薄弱的法律意识,他们上访,只是想用一种“叫冤抱怨”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群众上访,也给上访部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为什么如此多的民众不惜一切来寻求和求助于上访这一途径呢? 大多数群众以为:上访实际上就是“叫冤抱怨”,包含了申诉、控告、检举以及批评建议等法律权利。它既可以反映***,也可以调解矛盾,还可以裁判纠纷,几乎无所不及,无所不能。因而,它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或者从反面讲,它是模糊不清的。人们受了委屈,遭了冤苦,自然而然想到这个向所有人开放的机构。 上访在很多人的眼里已经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上访所能纠正的错误、所能带来的
戏剧性变化,通常具有强烈的轰动效应和强大的榜样气力。因此,固然人们为此需要付出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并且受到重视、得到的解决的概率也不高,但是人们还是执着于此,争取一线希看。于是乎,上访似乎成为人们追求正义的最后武器。但实际上,由于上访者很多,有关部分不可能逐一处理,只能依据严重程度择其一二,于是,人们几乎就是在比试“谁更惨”——最惨的人才能受到领导的重视,才能受到正义的眷顾。因而,这不是依靠规则来解决所有的题目,而是依靠更高的权力来解决个别的题目。结果,在一些人争取到正义时,大多数人仍在苦苦寻求10。 (三)信访部分:程序不当,非效率的工作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表达的不畅 信访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其固有的功能,还与信访部分处理程序不当以及非效率的工作方式有关,其具体可以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就现行信访机构在机构设置和处理程序本身来说,其题目在于: 第一,上访机构庞大而分散,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府以及政府的各个部分大多都设有上访机构,但整个系统缺乏同一协调的机制,甚至缺乏同一的计算机联网,上访者一个题目可能同时找几个机构,得到的答复和解决方案可能不一样,甚至相互矛盾; 第二,由于上访机构分散,每个机构的工作职员即非常有限,有的几个人,有的十几个人,面对大量的上访案件,不要说件件亲身处理,就是件件亲身过问处理结果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能的; 第三,上访机构没有独立处理题目的权限,一般实体题目(甚至某些程序题目)的解决均需请示行政首长; 第四,法律对上访案件的处理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有的上访机构对同一案件反复批转下级机关或其他有关部分处理,上访人即没完没了的反复上访; 第五,法律对上访案件的处理大多没有规定严格的实体标准,而行政首长对个案的批示、处理有时又太过随意。五、反思:从信访与法制建设精神的冲突说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