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民事再审程序中的撤诉权探讨

2017-11-27 01:11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民事再审程序中的撤诉权探讨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具有救济功能的再审程序,在纠错和保护当事人正当权益
摘要:具有救济功能的再审程序,在纠错和保护当事人正当权益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假如再审程序的发动者意欲撤回再审之诉,甚至原审之诉时,法院应否准许?由于立法无明文规定,导致实践中做法不一,界也时有争论。若该能得到妥善解决,则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再审;再审申请;申诉;原审;撤诉权

  再审程序作为特殊的诉讼程序,是为了纠正已发生效力的错误裁判而设置的。出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再审程序作用的立法初衷,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三种发动再审程序的途径:即当事人基于诉权的申请;人民***履行法律监视职责的抗诉;人民法院内部的审判监视。再审程序现有启动途径的多渠道化,在纠正错误裁判和保护当事人正当权益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程序的发动者意欲撤回再审之诉,甚至原审之诉时,能否准许?因立法无明文规定,导致审判实践中的处理措施大相径庭,我国诉讼法理论界更是时有争论。在此,笔者也就该题目做了一点粗浅探讨。

  一、当事人再审申请和申诉的撤回权

  再审申请权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78、182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裁判生效后的2年内可向原审或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申诉权是宪法赋予当事人的权利,只要当事人对生效的裁判不服,任何时候都可向人民***和人民法院申诉。***或法院经过审查以为申诉有理的,可随时通过抗诉或审判监视的方式启动再审程序。可见,即使2年后当事人丧失了申请再审的权利,他们仍然享有申诉权。

  (一)当事人有权撤回再审申请

  法院受理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后,在未作出是否进行再审的裁定前,若当事人撤回申请,是否准许?笔者以为,只要申请人出于自愿,即使已发现案件确有错误,即符合民诉法第179、180条规定的应当再审的6种情形之一的,法院也应准许其撤回,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的2年内,当事人仍可再次提出再审申请。由于就民事案件而言,当事人享有极大的处分权,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胜于对案件事实***的查明。法院若能平纷止讼,形成双赢的局面,就是极大地发挥了民事审判程序的功能。这就是说,当事人之间互相让步达成协议后,自愿履行的,法院无需再审;若是当事人迫于恐吓、威胁、重大误解等原因;作了违反真实意思表示的决定,撤回了再审申请,也有相应的救济程序:在2年之内仍可申请再审,超过2年期限的,还可行使申诉权,从而给法院、***提供发现错案的线索。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为了防止有确当事人滥用诉权,造成司法资源的无故浪费,法院可向再审申请人预先收取一定的申请保证金,案件进进再审后,不管申请人终极是否胜诉,一律退还;再审前,当事人撤回申请的,减半收取,剩余退还。这样,当事人出于的考虑,也会减少随意申请的次数,司法职员也不必多次进行重复劳动。

  (二)当事人有权撤回申诉

  我国民诉法明文规定了发动再审的途径之一为当事人的再审申请,而当事人向法院、***、人大等机关的申诉并未纳进其内。既然申诉仅仅是当事人行使权利的一种方式,是否会引起再审,完全由法院来决定。实践中往往是“重复申诉”居多,“曲线申诉”(向人大、***申诉或其他渠道扩大等)和“关系申诉”(通过领导、朋友等向能给法院施加影响的人中诉)也屡见不鲜,撤诉的却是少之又少[1]。尽管形式上当事人享有无穷申诉权,但在实际情况中,法院通过申诉信访渠道立案复查的很少,只占提出申诉的很小一部分。显然,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当事人是否撤回申诉,案件的结果并未有任何实质性地改变。若正在对当事人的申诉进行复查,当事人却撤诉了,怎么办?既然笔者对作为启动再审程序途径的再审申请都主张撤回,此时更应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准许其撤回申诉,同时这也是对法院负担的减轻,当然申诉人以后还可以再次申诉。
上一篇:如何正确看待指印鉴定证据在刑事定案中的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