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作为1种制度,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最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地启动和推行,从运行的情况来看,发展态势良好,企业劳动保障诚信逐步被各类企业和广大职工所接受与认同。企业在推行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感受到成效和意义,职工也从中得到尊重与关怀,并且增强了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向心力。应该说,这是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目的所在,也是自然或者必然的结果。但是,我们同时看到,这1工作发展非常不平衡,有的已经起步,有的准备启动;有的全面铺开了,有的只是在局部运行;有的采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模式,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对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作1理性的思考与展望,从而更加有效推动这项工作步入科学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最终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理由或者意义。
诚信从其本意来看,应该是1个道德范畴,它有别于法律,不是强制性的,是1种自律。虽然诚信没有强制性约束,但它是文明社会普遍倡导的理念和准则,为现代文明社会所推崇与共认,并且逐步成为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公约或者规则。诚信就1般意义而言,是1个庞大的系统,它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所要讨论的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只是这个庞大系统中的1个非常微小的支系统。虽然微小,但意义很重要,有现实意义,也有深远意义。归结起来而言,有这样几点:
(1)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是传承现代人类文明成果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使命。诚信作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1个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既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保证。我们知道,人类起源虽然已有数万年,但是进入文明时代或者有史可查的年代也只有数千年的历史,而诚信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步与发展而起步与发展的,可以说,没有诚信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经过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诚信作为1个道德观念,对于维持人际关系,稳定人类社会秩序,加强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各民族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诚信是跨时空的,是跨越国界,甚至是跨越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在1定意义上来讲,诚信应该是1种世界语言。作为世界的1部分,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诚信道德观念更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和中国人的心理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虽然步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诚信道德传统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它体现着人际关系的规范和道德的自我完善。诚实无欺,信守诺言同样代表着世界的先进文化,是传统精粹,更是当代美德。我们在广大企业中建立并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就是历史使命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2)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1种趋势,它是商品、技术、信息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重新配置,并促成1种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彼此交织的复杂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体制的趋同或1体化过程,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成为障碍,而1个包容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共融体系成为现实。1般来讲,企业在同1个国际市场上内竞争必须要有1个公平的竞争规则,而全球性的规则就意味着体制的趋同。不同国家的企业在同1个国际市场上竞争,通过竞争与合作,会形成1个大家都接受的竞争规则,WTO就是其中1个重要的规则。中国作为1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游离于世界之外,参加WTO就是明智的选择。事实上,中国已经别无选择。当前,“世界工厂”正在向我国沿海地区乃至腹地转移,这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就必须适应和遵循当今的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就具体企业而言,必须建立1个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诚信简单地讲,就是要讲究信用,诚实不欺。诚信原则是国际社会通用或者说通行的基本原则。企业之间,必须平等竞争,公平交易,诚信交往,恪守承诺。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就是接轨国际惯例和市场运行准则的需要。也是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3)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实经济和信用经济。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离不开诚信和信用,需要指出的是,诚信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诚信属于道德范畴,而信用侧重于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但是在1定程度上或者1定情况下,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也是不可分的。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交易而实现的,而交易需要有严格的契约做保证。因此,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及运行方式来看,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遵守契约,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市场规则是保证市场有效运作的基本原则,但仅有规则,而没有有效的道德支撑和约束,再好的契约也会是废纸1张。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与生命,没有诚信,就没有市场的健全,市场秩序就会遭遇破坏,同时会极大地增加交易风险,提高运行成本,降低交易效率,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市场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细密,商品交换越频繁,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就越要求企业诚实守信。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需要诚信,企业内部特别是劳资双方也要诚信。企业在赢得利润,创造财富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必须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
(4)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无数成功企业的案例表明,惟有诚信至上,企业才能百年不衰。诚信是1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兴衰与企业是否诚信用工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要发展,要提高经济效益,关键在于用人。任何1个企业,如果没有1个良好的工作秩序和1支人心稳定、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诚信的用工理念、合理的工资待遇、稳定的福利保险和安定的工作环境,能够增强企业职工的安全感、归属感、忠诚度和向心力。同时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用工的边际效益。1个劳动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劳资关系诚信可信并且和谐稳定的企业必然是劳动者最好的创业发展之地,也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也正因为此,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自觉行动。
(5)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是劳动保障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劳动保障部门是政府的1个重要职能部门,是贯彻“3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践执政为民的具体部门,肩负着制订和落实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重要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1步深入,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的用工管理、劳动关系以及收入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面对新情况、新变化,政府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职能、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理所应当也要相应变化。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规范劳动关系为重点,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不断调整与完善劳动保障部门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就是政府劳动保障部门顺应新形势提出的1项重要举措,这1举措与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是1致的,其特点是重在引导,突出服务发展,服务企业的主题,规范和标准统1,激励与鞭策并举。它体现了劳动保障部门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和勇于创新的管理方式,同时为实现劳动保障部门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提供了可能与条件。
2、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新劳动保障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举措。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维护劳动者权益为目标,通过开展企业劳动保障诚信评价等1系列活动,促进企业依法建立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劳动保障管理模式,为树立企业诚实守信的社会形象创造条件,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指导思想,也是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在此基础上,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倡导先行,自律为重。诚信有别于法律,它与法律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范畴,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强制性,法律具有强制性,而诚信不具有强制性,法律是他律,诚信是自律。既然诚信是自律,那就是自觉行动,那就是发自内心,主动自愿的,无须别人或者社会来干预。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首先必须树立这样1个基本理念,即从内心深处自觉自愿地崇尚诚信、尊重诚信、坚持诚信。这是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前提性或者首要原则。不是别人要求你怎样做,而是你自己应该这样做。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诚信是1个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内容。政府作为国家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管理者,理所应当成为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主导力量。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我们的政府是强势政府,政府的调控能力和动员资源的能力是最强的,政府的公信力对社会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政府才能够成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领导者,从而带动全社会的诚信重建。事实上,政府既是社会信用的提供者,又是社会信用的受益者,更是社会信用的执行者和维护者。政府是整个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和支柱,没有政府的诚信,就没有社会诚信、企业诚信,更没有公民的诚信。但是,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更不等于政府垄断。政府所要做的工作是,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通过体制构建、制度安排,合理定位政府、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信息用户的关系,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和运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同样需要实行市场运作,市场运作则必须尊重和服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及规则,充分开发和发挥社会信用的各项功能和作用。
(3)合理客观,指标统1。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文明国家,我国有着优良的诚信道德规范和传统,但是,将诚信作为1种制度来推行,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起步比较晚。在诚信理论、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等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先行启动诚信制度的国家,同时也滞后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这是1个现实,需要我们认真面对。所以,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必须根据我们现有的国情,必须合乎当前的形势需要和客观实际。简单地说,就是要合情合理。目标可以定的高远,尽可能与国际规则接轨,但具体行动和实施步骤必须切实可行。所有指标尽量在建立之初,就保持统1,明确属性和规定,有关部门要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客观真实地记录、评价、公布企业劳动保障诚信情况。对企业劳动保障失信行为进行公示,必须具有明确的事实依据。制度设计必须规范和完整,才能够保证制度本身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依法征信,分类监管。就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而言,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必须依法行使国家劳动保障监察权,征集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的信息,形成企业劳动保障诚信信息数据库。同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关劳动保障标准和要求,将企业认定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并实行分类监管。信息的征集、使用和公示,需要遵循法律法规,分类监管同样需要按照法律行事。
(5)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是1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1代人,甚至几代人持续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够逐步完成。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统筹规划,统1步调,总体规划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具体规划要在深入调研和详细论证的前提下,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和各界民意代表的意见的情况下制订。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运行模式和指标体系与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状况紧密相关,应当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指标设计,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
3、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诚信是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在当前经济秩序尚待规范,诚信缺失比较严重的形势下,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有着10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是1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1次性的项目,不可能1蹴而就,而是1项艰难的长期的任务。它的建立与完善需要1系列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来维护,它是1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也是1个从不成熟走向城市的过程。正因为此,关于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模式和方案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我们没有成形的特别是适合我们国情的现成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寻,去求证。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我国部分省份的先行试点经验,结合我们当前的国情,我们认为有两种模式值得推行。
(1)两种模式
所谓两种模式,也即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两种方案,具体来讲,就是申报制和普推制。
申报制是通过用人单位自行申报的方法,来实施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1种模式。具体方案可以分为自查、自行申报、有关机构查验和评价、机构提名和公示,以及最终命名等步骤。它充分体现了倡导先行,自律为重的原则,不是谁要求企业怎么样,而是企业自身要求怎么样。它是1种主动式、自觉自愿的行动。这种模式的推行能够焕发企业参与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的热情,促进企业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工作动力。
普推制是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推动所有企业参与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的1种模式。具体方案是由政府职能部门也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行为,包括日常巡视检查、年度书面审查、专项检查等等,在1定辖区内对所有企业强势推行。普推制与申报制仅仅是推进模式不同,其内容是1致的,它由1系列具体制度所组成,包括征信制度、信用等级评价制度、信用信息使用和公示制度等。
比较两种模式,申报制对于企业而言,比较主动和自由,企业自身有很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普推制对于企业而言,则相对处于被动地位,不是企业自身想怎么做,而是企业需要按有关要求这样做。在1定阶段或者时期,企业对于此项工作的行为是非自觉性的,被动的。但是建立之后,很快就会转化为主动和自觉的行为。普推制应该说是1种政府推动行为,或者说是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下实施的1项社会工程。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也有许多优势,它由政府强势干预,号召力强、推动面广、影响力大,能够更好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更大限度地营造1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诚信环境。
模式的选择,其实不在模式本身。当然,模式有优劣好坏之分,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任何地区选择任何1种模式,都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否则,再好再完美的模式也无济于事。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着较大不平衡,这是我们的国情,我们必须正视它。1般来讲,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可以选择申报制的模式,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则可以选择普推制的模式。但这仅仅是从1般角度而言,不能1概而论。更不是说,就只有这两种模式可选。不同地区,千差万别,自然有更多更适合的模式可以探索和确立。
(2)路径或者措施
所谓路径,也即实施目标的渠道、手段、方法和措施。路径的选择,同样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同时不偏离整个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的宗旨,就可以勇敢地向前进。就当前而言,可以选择以下几条路径付诸实施。
1、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的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诚信虽然不是法律范畴,但是需要法律法规的保护和支撑。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形势下,需要有1个强有力的大手来力挽狂澜,这个大手就是法律法规。就国家层面来说,要启动制定信用信息披露、征集、使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法规体系。就地方层面来说,要在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下,制定与完善建立社会诚信制度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办法,包括确立推行社会诚信制度的基本模式,对信用信息征集、加工、使用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作为整个社会诚信制度中的1个微型系统,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不可缺少,它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此,要加快制定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企业劳动保障征信管理办法、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办法、企业劳动保障诚信信息公示和使用办法等1系列政策。
2、加快推进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的步伐。就全国范围来说,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可谓遍地开花,大有燎原之势。虽然模式不1、进程有快有慢,但是各地普遍树立了1个共识,即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要不要建,已经不容置疑,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建,如何又好又快地建。我们认为,必须全面动员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迅速行动起来。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强势推进,特别要在科学规划、政策制定、行业监管、组织协调等方面为诚信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可能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行动细则,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强化指导,狠抓落实。企业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要将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与自身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积极参与,全面投入。广大职工要发挥主人翁精神,树立与企业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忠诚度,积极投身到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中去。
3、培育和发展社会信用市场和信用中介机构。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是1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要求,运用利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