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客观性 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知识社会(2)
2013-05-10 18:08
导读:自称为相对主义的SSK缘何也落人了绝对主义、本质主义的案臼呢?我们知道,自康德以来,自然与社会的两分成为许多哲学思想的理论前提,逻辑实证主义
自称为相对主义的SSK缘何也落人了绝对主义、本质主义的案臼呢?我们知道,自康德以来,自然与社会的两分成为许多哲学思想的理论前提,逻辑实证主义即是如此,而将之作为批判对象的SSK竟然也没能逃离这一樊篱。而后SSK,则在此问题上与逻辑实证主义和SSK划清了界线。“删除SSK中的第一个S,是因为在理解科学实践和科学文化时,无需赋予社会因素以致因优势;删除SSK中的K,是因为在新的科学图景中的主题是实践不是知识”。也就是说,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社会维度和知识维度都已消亡,所剩下的仅仅是科学实践。皮克林的这句话清楚的表明了后SSK与此两者的分歧。
首先,从本体论上看,逻辑实证主义和SSK仍未摆脱康德式的自然与社会的二分状态,它总是试图在自然与社会之间选择一个绝对的基础。对逻辑实证主义而言,这个根基就是自然;SSK虽然在认识论上坚持对称性,在本体论上却极端不对称,自然被抛弃,社会极取代自然极成为了科学的根基。而后SSK则抛弃了这种外在主义的立场,皮克林凭借冲撞理论、拉图尔以广义对称性原则、林奇通过对“实验实践”的分析,打破了诸如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根本界限,进而主张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混合本体论。
科教论文网 http://lw.nseac.com/
其次,从认识论上看,逻辑实证主义与SSK两者都主张寻求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普遍本质。布鲁尔指出,“对于社会学家们来说”,“他们所关注的将是那些似乎在他们的研究材料范围内发挥作用的规律性、一般原理或者过程的地位。他们的目标就是建立可以说明这些规律性的各种理论”。正如林奇所批判的,SSK“从来没有放弃寻求超越或隐藏在遵从规则实践之下的解释因素的努力”。简单而言,其认识论策略就是,“揭开表象的面纱,以描述其背后的因果结构。与此相反,后SSK所关注的仅仅是可见的东西,关注科学的实际运行过程,并不去寻找表象背后的隐藏秩序;各种因素包括被逻辑实证主义绝对化的物质力量、被SSK绝对化的社会学因素,都内在于科学实践,不存在具有主导地位的单一要素。因此,社会学家的任务也就仅仅是描述科学的实际运行过程,描述科学实践。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再次,从科学观上而言,逻辑实证主义和SSK都主张科学是作为知识的存在,只是对于前者而言,知识表征的是自然,对于后者来说,知识表征的是社会。然而,正是这种表征主义的科学观,使得他们都陷人了“认识论的恐惧”之中,即对知识是否表征了自然或社会的恐惧。而后SSK则强调从作为知识的科学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转变,其关注点,便从传统的知识是否、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自然或社会,转变为描述科学实践中所发生的实际过程。皮克林强调冲撞、拉图尔强调行动中的科学(scienceinaction)、林奇强调本质(quididty)与特质(haecceity)之间的区分,其用意都正在于此。这样,科学就从一个静态的知识概念转变为了一个动态的时间概念,从理想主义的象牙塔走人了我们的真实生活。 科教论文网 http://lw.nseac.com/
五小结
简单而言,客观性概念的最新进展(即后SSK的实践客观性),与以前的客观性概念截然不同。从本体论上而言,逻辑实证主义和SSK都主张自然与社会二分,进而在此两者之间要选择一个而且只能选择一个作为绝对的外在根基,后SSK则以具有主客双向对象性的实践取消了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从而主张一种实践本体论;在认识论上,逻辑实证主义和SSK都试图寻找科学现象背后的本质性因素(自然或社会),这样,规范主义策略就不可避免,而后SSK仅仅关注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这必然使其走向描述主义;从科学观而言,逻辑实证主义和SSK的科学仍然是静态的知识或表征,而且后SSK则将科学视为动态的实践。
我们评价一种客观性概念是否合理的惟一标准在于,它是否反映出了科学研究的真实面貌。很明显,决定论、还原论的客观性概念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来讲,都具有不可知论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无从知晓也无从验证知识是否表征了自然或社会;而后SSK的描述主义研究进路所坚持的实践客观性,则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了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它在理论基础上采取了根本不同的后二元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采取了更加彻底的经验主义进路,因此具有更广阔的理论前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完备的自恰性,进而成为了科学哲学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的发展方向。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