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比较突出地体现着东方式的思(5)

2013-07-24 01:05
导读:五、中国古典美学思维方式的现代意义 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说到底仍是为了发掘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健旺的生长性,发扬其现代意义,为建设现代


五、中国古典美学思维方式的现代意义

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说到底仍是为了发掘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健旺的生长性,发扬其现代意义,为建设现代美学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首先,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美学研究中某些思维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防范作用。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乃是近代的分析思维之功,鲍姆加通将美学从逻辑学中独立出来,康德将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区分开来,从而为美学圈出了一块特有的领地,使之拥有了自己特殊的对象、范围、目的和方法,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这大大促进了的进展,但同时也造成了美学的某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保存事物本身固有的天然联系并从而把握事物的美,生硬地将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功利与非功利等分为二橛,仅仅对事物的某一端作孤立、片面、抽象的研究,使得许多美学问题在这种人为的二分所留下的缝隙之中泄漏掉了,反而显得于理不通、于事无补;这种二分思维也容易造成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偏致,或者太过强调某一方面而对另一方面有所偏废,或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美学过于倾重理性化的先验存在“理念”,而作为一种反动,其后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美学则对理性采取了绝然拒斥的态度。相比之下,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体思维、中和思维、类比思维等就显出其优长之处了,中国古典美学总是在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之网中确认事物美的价值,重整体结构而不重个别元素,重相互关系而不重个体实存,对于那种仅仅停留于支支节节的琐碎分析而疏于总体把握的做法无疑具有防范作用。如宋儒张载从传统的阴阳五行说生发出著名的“民胞物与”思想,宣称“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45),“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46)这种素朴的人道主义和意识在现代尤其值得肯定,其美学意味也将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其次,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美学研究方法的欠缺之处具有弥补和完善的作用。西方美学历来从属于,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也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往往以概念、判断、推理、演绎以及三段论、二分法等形式为主,表现出过强的思辨色彩。中国古典美学也不乏思辨,但更多凭借直觉、感悟和测度,包含大量体验、内省、猜测、臆想的成分,带有非概念、非的色彩,美者F.卡普拉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但在东方的神秘主义中就不同了,他们把它延长并最终成为一种持久的意识。”(47)F.卡普拉站在西方思想本位上将东方思想称为“神秘主义”是偏颇的,但他指出直觉和领悟在东方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不无道理。中国古典美学的种种思维方式主要不是思辨的结果,而是直觉和领悟的产物。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等篇中运用类比思维打通天时、、、生理之间的联系,如“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云云,就不能简单地斥之为穿凿附会的臆说,这种人与自然之间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感应传通及其对于文艺创作的影响是人们实际感受和体验到,并对文艺创作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的。然而刘勰把握到这一点不是靠思辨,而是靠直觉和领悟,尽管缺乏实证,未经科学分析,无法量化,但却像的经络学说一样很管用。问题在于,西方式的思辨和分析可能将活生生的生命体当成尸体来解剖,而中国式的直觉和领悟则更注重把握事物内在的关联性、有机性,完整地保存了生命体本身固有的精气和血脉,这对于重思辨重分析的现代理论思维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再次,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中某些富于生命力的因素可以整合到美学研究的现代思维之中。中国人的圆形思维很早得到发展和普遍运用,早就提出“反者道之动”的观点(48),形成了“观复”的思想方法:“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49)《周易》也一再阐发“反复”、“往复”的思想:“无平不陂,无往不复”(50),“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无往不复,天地际也”。(51)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往往将事物的发展演变看成一个逻辑圆圈,老子所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52)应是最早的表述,到晚近人们的论述更加确切明了,焦循说:“由反而复为进,由复而反为退”(53)龚自珍说:“万物之数括于三:初异中,中异终,终不异初。……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54)这些论述与现代理论思维中正、反、合的三段论何其相似乃尔!但不可否认,这两者之间尚不可等量齐观,这种圆形思维尚带有循环论的性质,思维的循环运动是封闭的、平面的,而不是开放的、立体的。究其所以,原因在于其仍不脱古代思维素朴、混沌的特点。然而拉动思维水平提升的最终是实践,正是实践引领着这种本来带有自发性质的圆形思维凿破了以往混沌未开的思想空间,将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改造为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这一情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尤其显得突出,以上所引刘熙载、李渔等人的论述已足以证之,说到底,正是长期的实践和实践对此起着有力的拉动作用。而这一宝贵的思想成果,恰恰可以整合到现代理论思维中去,对于现代美学的构建发挥积极的作用。

;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注释:
⑴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⑵《论语·雍也》。
⑶《尚书·尧典》。
⑷《论语·学而》。
⑸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⑹《左传·昭公20年》。
⑺《论语·子路》。
⑻《论语·为政》。
⑼《乐记·乐言篇》。
⑽《论语·泰伯》。
⑾《孟子·尽心上》。
⑿《周易·说卦》。
⒀《老子》第25章。
⒁《·齐物论》。
⒂程颢、程颐:《遗书》卷6,卷18。
⒃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⒄《荀子·正名》。
⒅《荀子·非相》。
⒆《论语·雍也》。
⒇《荀子·法行》。
(21)《乐记·乐象篇》。
(22)见锺嵘:《诗品》等。
(23)李白:《古风》其一。
(24)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上一篇:[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爱情的特性表现在:1、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