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美学对于“美与美感关系”(2)

2013-07-26 01:25
导读:比较来说,主观派更尊重客观事实,强调审美现象的意义。它已经觉察到,人们所说的“美”,实指“美的事物”;在日常审美经验中,事物是不是美的,

比较来说,主观派更尊重客观事实,强调审美现象的意义。它已经觉察到,人们所说的“美”,实指“美的事物”;在日常审美经验中,事物是不是美的,取决于人的观念、判断。这一思想本是正确的,但其表述却很成问题。当它说:“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时,其本来意思应该是:“美”概念不是名词,“美”概念表示的是对人的感觉的形容。可惜它没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终不免被错误的思路所束缚,也被人们所误解。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中,美就是个客观的事物;把作为客观事物的美与作为主观感觉的美感相混同,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2,1980年代前期:不同的美可以与美感结成不同的关系
此时,主观派的声音已经基本消失,代表客观派观点的社会客观论即人们后来所称的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美学论坛中一枝独秀。它所主张的美本质的哲学属性问题似乎已成定论,不再形成激烈的论辩。相应的,中国当代美学也不再以美与美感关系问题为论争的焦点。但也只是不再争辩而已,原有的观点继续存在,新的观点一波波地产生,自然地出现了多种观点并存的局面。
在此阶段,社会客观论暨实践美学的观点原则上没有变化,仍然批评主观论“都不外是说……美是由人的美感、感情、意识、直觉所创造。这在哲学上可说是主观唯心论。”[3]P71但其理论还是有所深入,其论说也做出了微妙的调整。
吸收以往论争的经验,实践美学对“美”概念的内涵做出详细划分,“美”可以分别作为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和美本质而存在。美的不同层次的存在,使得美与美感结成了不同的关系:一方面,“美作为审美对象,确乎离不开人的主观的意识状态”。[3](P68)就是说,如果“美”是指审美对象,则美感决定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无论人的主观条件起多大作用,总还要有一定的客观根据或资料,而且其艺术作品又总和这种客观存在的某种审美素材相关联,即最终还是不能脱离客体一定的审美性质。”[3](P68-70)这种审美性质最终来自美的本质。“所谓‘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从其充分而必要的最后条件上来追求美。”[3](P75)即:如果“美”是指审美性质和美本质,则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不被美感所决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综合起来,实践美学的理论思路是:“自然的人化”造成客观的美本质,美本质使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客观的审美性质;以此为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再“经由审美态度即人们主观的审美心理这个中介”,[3](P127)就形成了作为审美对象层次上的“美”。或者可再做这样的理解:客观的本质层次上的“美”决定了事物的审美属性和美感的产生,审美属性和美感共同决定了审美对象层次上的“美”的形成;其中,审美属性只是为事物成为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性,美感才为事物成为审美对象提供了具有决定作用的现实性。
这就以新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与主客观统一论几乎相同的理论主张:无论说“美决定美感”还是说“美感决定美”都有一定道理,关键在于对“美”概念的内涵做出判断。用实践美学的理论来说,就是要明确界定“美”是哪个层次上的。主观派说“美感决定美”时,“美”是指审美对象;客观派说“美决定美感”时,“美”是指美本质。而实践美学认为,只有对“美”做本质意义上的理解才是正确的。从而人为规定性地维护了自己原来的观点。
但是,从前面的讲述中可以知道,“美本质”概念的提出本是虚幻的,没有事实和逻辑的根据,因此其存在是可疑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在这种状态之下,美本质的实际意义也无从谈起。所谓美本质决定事物审美属性的说法只是人为的假设。反之,人的审美经验、审美活动才是真实可感的、可确定的。所以有关美概念内涵的判断及美与美感关系的认识只在审美活动及审美经验的层次中才有意义。就是说,在审美活动实践中,人们确切感知的、可以肯定的是:事物的美与不美,取决于人的感受,不取决于美本质。这就等于说:美本质的有还是没有,美本质是什么,都影响不到人是不是能把事物看成美的。美本质对审美实践而言没有必要,美本质问题也是虚设。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排除了由美本质造成审美对象的可能性,就只剩下另一个因素——美感。由此推导出来的结论是:实际审美活动中所说的“美”就是审美对象,而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是由美感所决定的。这样一来,实践美学的理论调整,表面上看是在坚持美与美感关系上的客观派立场,实际上恰好证明了主观派的合理性。但是,美感怎么可能先于美而存在呢?这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3,1980年代后期:美与美感同时存在
实践美学的理论阐述以其时代特有的权威性影响了一代人的看法,也在一定意义上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从此,中国当代美学在看待美时,都不再抱以笼统的眼光,而是做出不同层次的分析。同时,从1980年代开始,国外的美学思想被大量引进。其中,对美与美感关系研究有较大意义的,主要是西方的语义-分析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及前苏联的审美价值理论。语义-分析主义美学曾对“美是什么”命题及“美本质”问题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致使“美本质”研究在西方美学界乃至世界范围内基本上被搁置;现象学美学把世间的一切存在都视为与人的感觉相关联的现象性存在,否认脱离于人的感觉的纯客观存在;审美价值理论则从事物与人的价值关系中解释美的形成和性质。
受这些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国美学界虽然没有普遍地放弃美本质研究,但对“美”的认识已有所改变。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方法论上,认为,如果用反映论的方法看待美与美感的关系,势必要把“美”看成一种实体存在物,这是不符合审美事实的。人们看到,“美并不是一种实体性存在:它既不是一种主体性实体,也不是一种客体性实体,当然更不是主客体之外的第三实体(如“理念”、“神”等)。”[4](P106) “反映论只是从总体上解决审美意识与审美存在(关系、活动)的关系问题,而不可能解决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关系问题。”[4](102) 大学排名
被用以弥补认识论方法的,是实践论方法。“人类的审美关系,不能不首先是一种实践关系。对这种关系,只能在对象——实践的意义上去理解。那种仅仅从认识论或反映论范围去理解审美关系的观点,是极其片面的。”[4](P103)
依照这种观点,在审美关系之中,美与美感是同步形成的,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主体审美感觉从一般感觉中的分化,以及客体审美属性由物的自然属性向人的生成,实际上同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是同一个过程。所谓主体和客体,都是属于关系概念。……无论是主体审美感觉力的形成,还是客体审美属性的形成,都同时意味着人类审美关系的形成。它们都统一于人类的审美活动。”[4](P101)这种观点打破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的循环,不失为良好的思路。但联系到具体的审美现象,情形不免有点复杂。
上一篇:在艺术文化领域,有些话题是常议常新的。以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