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美学对于“美与美感关系”(3)

2013-07-26 01:25
导读:处在审美关系中的“美”,是个具体的存在,由所处地位、所居层次、所具价值的不同,要具体表现为审美客体和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必定要与作为审美主

处在审美关系中的“美”,是个具体的存在,由所处地位、所居层次、所具价值的不同,要具体表现为审美客体和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必定要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相关。但这种“相关”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体的感觉无关。而“作为审美对象,它不能离开主体的审美感觉而存在,它只能是主体所感觉到、所意识到的对象。”[4](P92)所以,“从可能性上说,审美客体也就是审美对象;而从现实性上说,审美客体并非必然是审美对象。”[4](P90)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这样,审美关系要有两种层次、两种性质:一种是可能的,一种是现实的。具有现实性的审美关系指的是审美对象与审美感觉间的关系,在这一层次上,审美感觉具有决定意义,按照马克思的见解,“审美对象只能对我的审美感觉存在;任何没有被我的审美感觉感觉到的存在,不具有审美意义,对我来说就不是审美对象。”[4](P91)显见的,虽说审美感觉形成于同审美对象相碰的瞬间,没有审美对象,审美感觉也不能出现,但从逻辑上说,审美对象之得以成立,毕竟要以审美感觉的形成为前提条件。审美感觉之所以能成为前提条件,是由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感觉力即审美能力的先期存在。没有审美能力的预先具备,审美客体不能实现为审美对象。这样,审美能力的形成就十分重要了。对审美能力的形成过程,可以一步步向前追溯,直到审美态度乃至审美注意的形成。审美注意是目前为止人们所发现的审美主体心理构成的最初环节,它“无疑是形成审美态度的一个必要条件。”[4](140)如果继续向前追问审美注意来自何处,这一理论只是说:“注意由对某物的兴趣而产生,又反过来加强对某物的兴趣。”[4](P140)既然说到兴趣,则主观的成分就很强了,致使这个方向的发展最终追溯到主观因素。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另一方面,“仅有主观的审美态度,没有客体所必须具有的某种物质因素,客体的审美属性也就无从形成。为什么有的东西可以成为审美客体,而有的东西却不能?这就因为前者具有某种能构成审美属性的客观因素,而后者却不具有。……这种能够构成客体审美属性的自然物质因素,主要是物的形式因素,如色彩、音响、线条、形状等。”[4](P97)这种阐述,同历史上的客观论基本一致,表现出在客观性质中寻找审美属性的倾向。
由这主客两个方向构成的逻辑线索是:客观实践过程决定了人的审美能力和事物的审美性质的形成,分别造就出潜在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构成了可能性的审美关系;当审美主体产生某种兴趣时,就渐次形成审美注意、审美态度;此时再与处于可能状态的审美客体发生适宜的对象性关系,就使审美主体形成了审美感觉,同时使审美客体转性为审美对象,以此构成了现实性的审美关系。
问题是:从理论上讲,现实性审美关系必须依靠事先具备的、可能的审美主客体条件及审美关系。而从实际审美经验上讲,事先具备的、可能的审美关系及审美主客体只是一种假定;这种假定的根据和来源乃是实际审美经验中现实性审美关系及审美对象的存在。如果不以现实性审美关系为根据、为限定,则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说成是可能的审美客体,其理论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这样,虽然美与美感可以同时存在,不再需要互为因果,从而化解了一个难题,但另一个同样难解的矛盾又生成了——可能性审美关系与现实性审美关系必须互为因果:逻辑上应该是可能性审美关系在先,而实际审美生活中则是现实性审美关系在先。更令人气馁的是,似乎已经打破的美与美感孰先孰后的问题,又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从可能性审美关系向现实性审美关系的转化过程中,总要有一个最初的契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那么,究竟是客观事物的特殊性质引发了主体的兴趣,还是主体的兴趣发现了客观事物的特殊性质从而形成审美关系?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4,1990年代:美与美感关系问题的本体论遮蔽
进入1990年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极大地影响到中国当代美学,促进了“后实践美学”诸学派的形成。它们以生存、存在、生命等概念为核心,构建了以存在主义本体论为基础的学说。虽然它们的观点、思路及阐述不尽相同,但都首先主张更彻底地抛弃传统美学研究中的认识论方法。认为,不仅是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包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性质上看,都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都属于认识论范畴。以认识论态度看待问题,势必造成人与世界的分裂,形成主体与客体间的二元对立。要消除这种对立,必须用存在论或曰本体论取代认识论。“二元对立只是在认识论中存在,在本体论中它根本就不存在。” [5](P13)这种思路的新颖之处不是表现在将传统美学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而是表现在对美学问题及研究方法的“另起炉灶”,从而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理论的面貌。
存在论美学认为:长期以来传统美学之所以一直陷于尴尬境地,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镜象关系上来说明美与美感。”[6]从本体论角度看待问题,才可知道,“所思者即知识的真不能只根据认知的目标来评判,所感者即感性的美也不能只从经验的客体去判断。这意味着美的研究必然要回归体验的领域。” [7]
超越美学认为:“生存范畴克服主客二分模式,把主体与客体统一于生存状态之中。……因此,也就解决了美的主客观属性问题,即美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审美消除了主客观对立,美在主客观范畴之外。”[8]
生命美学说:“在审美活动中不存在彼此对峙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只存在互相决定、互相倚重、互为表里的审美自我与审美对象。”[5](P38)
这些阐述中表现出来的所谓本体论美学方法,就是把人的生存、生命看成本体性存在,把审美活动看成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从而看成人的本体性存在的一个部分。其主要根据在于:审美要以人的感性体验为表现;而感性体验是人类生存、生命活动的最初级的方式,是人的生命的最直接的表现。“所谓审美活动,正渊源于一种只为人所具有的‘享受的感觉’(马克思),渊源于一种意识到自己能够通过自身的感性器官把理想之‘像’从实在之物中成功地剥离出来时所产生的一种生命愉悦。它是眼睛的愉悦、耳朵的愉悦……总之是感性器官本身的愉悦。…… 也因此,作为人的本体存在的本体证明的感性器官才首先是审美者的生命存在方式,其次才是审美者的把握世界的方式。”[9](P80-81)“审美活动正是以人类自身本体论意义上的感性存在作为自己的存在本体与存在根据……”[9](P78)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阐述关系线索为:第1层次:进化----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或审美活动----第2层次: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美感。第1层次中的诸要素是实体性的,它们之间虽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或因果联系,但由于都是在同一层面上生成的,所以具有同一性质,都是原生的、本来就有的,是生命的体现,是本体性存在;第2层次是第1层次的外化或二级转化,是非本体性、非实体性的、非真实存在的。“美与现实世界并非同一层次,或者说,美并不属于现实世界。”[9](P242)于是,以本体论观点来看,在生命的初始阶段、感性阶段,由于一切都是混沌一体的、彼此不分的,因此不存在审美主客体关系,不存在美与美感关系;它们不是本体性的美学问题,不需研究或解决。
上一篇:在艺术文化领域,有些话题是常议常新的。以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