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夏代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红陶、彩陶、黑陶(4)
2013-07-29 01:07
导读:另外,夏代墓葬中陶质礼器的组合形式,在不同的时期也呈现出异样的风格。在二里头文化二期时,陶礼器组合多以饮食器罐、盆相配,仅有少数一些鼎、
另外,夏代墓葬中陶质礼器的组合形式,在不同的时期也呈现出异样的风格。在二里头文化二期时,陶礼器组合多以饮食器罐、盆相配,仅有少数一些鼎、尊之类酒器相配,似乎极富朴素的民间性色彩,更多地追求日常生活的物质所需。到了三期,其组合中的饮食器相对减少,而以爵、盉相配的组合方式明显增多,陶礼器更多地是用来象征贵族的权力身份为其陪葬的,夏王朝由连绵的征战逐渐走向了相对稳定,由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上升到高级的精神享乐需求。人们品酒知味的方式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贵族阶层开始培养对美食美器的审美欣赏,甚至陷入了对怡享饮食,纵情声色的糜烂生活追求之中,《墨子•非乐<上>》云:“启乃淫溢康乐,……甚浊于酒,渝食于野”可为其佐证。
5、艺术风格的地域差异
河南偃师二里头地区发掘的大型宫殿建筑和一些小型的民居遗存有力地证明了古文献中所说的“夏墟”的存在,殉葬式的墓葬规模、众多饮食器礼器的使用,尤其是其坚硬的质地、别致的造型,形成了夏代陶器的艺术审美风格。二里头陶器中大量的鼎、罐、甑、豆、碗、盉等器形占主体,同时也有一些新器形,如圈足簋、三足皿、四足方鼎和鬲等。其中三足皿最具特色,器形似一平底盘,下承三只瓦足。这些器皿在审美风格上又呈现出两个极端:普通贫民的用器,一般制作比较粗俗,器形也比较简单,表现为朴素和实用的风格;而贵族王室的陶器,则不仅造型多样,而且纹饰精美,甚至专用质地坚硬洁白、纹饰精细繁缛的白陶。
此外,夏代的各个方国亦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地方类型,陶器的艺术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以陶鬶为例,内蒙古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出土的一件泥条篦点纹陶鬶在造型上虽然与二里头文化陶鬶几无二致,但其装饰却尤为特别,不仅使用了小泥丁、细泥条进行堆贴装饰,还以浅刻平行线和由锥点组成的线条构成各式的几何纹,工艺极为精巧。两地陶鬶的形态造型基本相同,而其陶色和装饰则各具当地文化色彩,从而体现了夏家店文化陶器和主流夏文化陶器在审美风格和文化氛围上的交融与分野。同时,夏家店文化陶爵、陶鬲、陶罐等礼器的纹饰也形成了一组独特的纹样序列:流行在陶器的口沿部分饰以索状附加堆纹,爵体则流行以篦点构成的带状人字纹和三角纹,尤其是那些饰有勾连变形S纹和弧线纹彩绘的陶鬲、陶罐,无疑彰显了北方方国夏民异样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山东和苏北的岳石地区作为夏代的东方方国,其制陶工艺虽然比不上二里头地区,但也存在着一套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陶器群。岳石文化陶器,从工艺上看,其夹沙陶多为褐色,而泥质陶多为灰色,营造了一种幽深的色彩感,与其神秘宗教心理合拍;从形式上看,其造型多为子母口三足罐、尊、盒等,体现了平民朴实而自然的祖先神崇拜及生殖崇拜。而其纹样除了饰以凸棱外,更多的以素面为主,与二里头相比显得朴实、厚重。但岳石文化中同时也有一批彩绘陶器,与主流文化中灰、黑的审美风格迥异。宋镇豪先生在《夏商社会生活史》中也强调“特别是彩绘陶器,为岳石所独有” ,将岳石人自己的审美追求与中原地区主流夏文化的艺术追求区分开来了。
最后,晋南的夏县东下冯文化陶器与其它地区的夏文化陶器也有所不同,其炊器造型多以甗和单耳罐为主,还有一些圈足豆、镂孔甑、敛口瓮、四足方杯等,蛋形瓮为贮藏器类的主要品种,鼎少而鬲多,澄滤器更为少见,三足盘和觚甚至没有被发掘。礼器少而日常生活用器丰富,更多地体现了先民在饮食上追求美食美器的审美风尚。而石家河文化中发掘的夏代陶器的风格则正好相反,其陶器制品在丰富的动物造型表面多刻划出兽面纹饰,凝重而庄严,与祭祀的礼器相当,为后来青铜时代庄重造型纹饰风范的形成作了必要的铺垫。
总之,灰陶工艺有效地将夏代先民的形式美感、生活情感和社会理想赋予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之中,形成了夏代陶器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不仅再现了我国原始陶器工艺在夏代的审美延伸,同时也为商周陶器审美风格的时代变迁作了必要的铺垫。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