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质就是人本质”说质疑 内容提要:实(3)
2013-08-16 01:05
导读:; 后实践美学中的生命美学持第二类看法,认为:“审美活动在形式上是先天的,在内容上是后天的。人类一生下来就有了潜在的审美可能、潜在的审美天
; 后实践美学中的生命美学持第二类看法,认为:“审美活动在形式上是先天的,在内容上是后天的。人类一生下来就有了潜在的审美可能、潜在的审美天性。这是自然进化与生命遗传的结果,是一个精神基因、审美基因。……审美活动对人类来说也是先天的、先验的,是一个从动物到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空’的形式系统……”; 这种先天性的根据是:“审美活动实际上就起源于人类的情感机制,审美活动的先天性无疑也就与情感的先天性密切相关”。;
; 这一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同新实践美学大致相似,同样是既不符合事实又不符合逻辑的。人们将看到的,不是审美的发生,而是情感的发生。只需将审美与遗传、与情感相连就可以解决审美发生问题了。它的独特性仅仅在于,把纯客观论所说的纯自然的审美属性和新实践美学所说的由劳动中产生的情感性换成人的先天的生命意义上的情感属性。但情感是人类乃至动物的一般的生物性功能;早期人类的情感尚不表现出审美性质,又怎可能由动物情绪的进化中先天地形成人的审美天性?事实已经表明,审美发生不能从由动物到人的发展过程中寻找,只能从由人到人的发展过程中寻找。
; 超越美学似乎有所自知,对审美发生这一难关避而不谈,并为自己的理论体系辩解说:“审美本质的逻辑证明不能被发生学代替,发生学只能部分地说明审美的起源问题,而不能说明审美的本质问题。”; 这样,它就摆脱了具体实际问题的困扰,获得了论说上的自由,可以不受事实拘束地徜徉于“终极追求”、“形上诉求”等空洞的概念和无论怎样说也无法证明其对错的玄论:“超越性作为生存的基本规定,只能经由生存体验和反思而不证自明,而不能被历史经验证实或证伪。” 但是,如果没有事实作根据,单纯的逻辑证明岂不正如超越美学自己在反驳实践美学时所说:“陷入抽象、空洞的思辨,无法延伸到具体的审美规定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也不能解释具体的现象”?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 可见,理论支点的错误必然招致起点的错误。以人本质为体系的理论支点,不论采用什么样的逻辑起点,走往哪个方向,都必然步入迷途。目前,就连迷途中的探索,也已是山穷水尽。它们的确“实在不知道和审美将何由发生”,当然也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但是,从错误理论支点出发所无法知道的,以事实和现代认知科学成果为依据的美学研究则可以做出合理解答。
; 5 美学研究的正确理论支点:审美是人类智能高度发展的产物
; 由早期人类没有审美而现代人类才有审美的事实中可以知道:审美不是一般地标志着人类与动物的区别,还精确标志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这一事实是极具启发性的。它可以调整我们的思路,在认识审美的本质特点时,不是一味的从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入手,而是从准确认识早期人类和现代人类的特征入手。
; 那么,早期人类与现代人类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最根本的,就在于智能水平的不同。因此,审美的有无,必定与智能水平有关。这应该是美学研究的以事实为依据的正确理论支点。
; 早期人类的智能表现是,只能不抽象及半抽象地思维,没有达到完全抽象思维的水平。这种智能状态使他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本质性联系,只能把表面现象与本质特征混为一体,形成不分化、不抽象(或者说是不完全分化和抽象)的笼统认识。如,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价值而言,其外在形式如何,在现代人看来是无关宏旨的,在原始人那里则不然。每一形状都有内在的神秘的力量:“这种或那种家庭用具、弓、箭、棍棒以及其它任何武器的‘能力’都是与它们形状的每一细部联系着的:所以,这些细部仿制起来总是与原来的毫厘不爽。” “大多数印地安人都不让人给自己画像或者照像:他们确信这会使他们付出他们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使自己处于对掌握这些像的人的依赖地位。他们也害怕跟肖像在一起,肖像是个活东西,它可以产生有害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肖像能够占有原型的地位并占有它的属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 由这些普遍现象可以看出早期人类与现代人类智能上的差异:图形、雕像、、概念等等,在现代人类眼中仅仅是原型事物的形式、符号、记号,具有相对独立的象征意义和指代作用,与它们所象征、所指代的原型事物是抽象对立的。而在早期人类的头脑中,这些东西还未同其原型或指代物相分离,没有分化成相对抽象独立的东西。因此,他们在面对现代人类所说的形式、符号时,就在实际上如同面对原型事物一样,对原型事物的功利性有什么样的认识和反应,对其外在形式、符号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认识和反应。在这种智能状态下,不可能形成对于事物外在形式、符号的相对独立的知觉,也就不可能由事物外在形式和符号独立地引起情感反应。
; 在实践进程中,人的智能一步步发展,终于形成了完全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此相应,形式知觉能力同步形成。这样,就使人的认知方式发生了分化,在原有的功利性认知方式之外,诞生了新型的非功利性认知方式。
; 在完全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之前,人的认知方式只是功利性的。即人只会经由知觉把握整体事物的价值、功用,并因而形成功利性情感反应。完全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之后,造成了仅仅对事物外在形式加以知觉的可能。这是由于事物外在形式与事物内在功利属性本来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人又可以在思维中分别加以把握,致使事物外在形式信息经由知觉而产生的刺激是不带有功利性质的。当人处于非功利状态,即没有即刻需要满足的功利需求时,这种不带有功利性质的刺激就可以独立地引发神经系统的兴奋,使人产生不同于以往功利性情感体验的非功利性情感体验,构成为新型的、非功利的认知方式。
; 对于这种情感体验,人们是用“美”概念加以表述的,今天的人们称之为美感。能够引起美感的对象事物被称为美的事物,乃至被直呼之为“美”。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 因此,审美是人类智能高度发展的产物。由这一理论支点出发,才可能真正认清审美的本质:审美是人类以高度智能为前提、在非功利状态下通过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知觉而产生愉悦感的活动;简言之:审美是由非功利认知方式引发情感的活动。
; 6 对马克思《1844年学-手稿》美学思想的看法
; 马克思的《手稿》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各家学派都声称以马克思的学说为
哲学基础,不过,人们对《手稿》思想的理解和阐释,也受到错误理论支点的影响并采用了错误的态度和方式,大多是“六经注我”式的。所以, 同样的一句话可以引申出截然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