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特别是老庄(3)

2013-09-06 01:12
导读:《周易》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标举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构成宗白华生命本体论美学的的一个思想资源。宗白华认为,《周易》昭示的宇宙的生命

《周易》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标举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构成宗白华生命本体论美学的的一个思想资源。宗白华认为,《周易》昭示的宇宙的生命精神就是“动”的精神,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易传》基于对宇宙自然生生不息的经验观察,用“道”来指明其变化、秩序与规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变化的动力是阴阳刚柔的矛盾对立,但其中起主导的是“阳”、“天”,即“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象传》)宗白华解释说:“‘乾’是世界创造性的动力,‘大明终始’是说它刚健不息地在时间里终而复始地创造着,放射着光芒。”[1](477) “天道”是动健常新的,“人道”也如此,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人生当效法生生不息之宇宙,创为刚健昂奋、充实光辉的人格精神。
,宗白华说:《易》“象之构成原理,是生生条理”。谢赫“六法以气韵生动为首目,确系说明中国画的特点,而中国哲学如《易经》以‘动’说明宇宙人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与中国艺术精神相表里。”[1](105)宗白华看到《易传》正是“以‘动’说明宇宙人生”[1](105),而“动的范型是道”[11](628),“动”是宇宙自然之本体性存在——“道”的显现。所以“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明一阳之谓道’”,“这形而上的道,这永恒创化着的原理”,正是中国传统宇宙观与人生观的根本依据[1](434,439)。宗白华采用柏格森的哲学术语“创化”(“创造进化”)来指称“道”,用 “绵延”解释《易传》:“‘生生之谓易’,其变化非空间中地位之移动,乃性质一‘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之发展绵延于时间。”[11](609)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宗白华曾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1921)文中说,他“自幼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是相信创造的活力是我们生命的根源,也是自然的内在的真实”。[11](309)罗丹艺术的生命活力给予宗白华以巨大的精神震撼,他说,“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表现动相,才能表现自然的生命精神。[11](312)在宗白华看来,“动”、“活力”、“生命”都是指天地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创造精神。在《艺术学(讲演)》中,宗白华认为“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其生命,而给与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艺术品之表现,为一种生命的表现。”[11](545)同时他还说“凡一切生命的表现,皆有节奏和条理,《易》注谓太极至动而有条理,太极即泛指宇宙而言,谓一切现象,皆至动而有条理也,艺术之形式即此条理,艺术内容即至动之生命。至动之生命表现自然之条理,如一伟大艺术品。”[11](548)至此他开始自觉建构以生命为本体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认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就在于生命与节奏的和谐、活力与秩序的统一,这就是“至动而有条理”。 宇宙间大化流衍、生生不息,天地充满着盎然生意与灿然活力。而艺术的使命则在于原天地之美,协和宇宙,参赞化育,以显露如宇宙生命同样的生香活意。宗白华认为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活趣的宇宙中,中国艺术的要义在于表现宇宙的盎然生意,诗、乐、画、舞莫不如此。正如方东美所说:“中国艺术,都有一般盎然活力跳跃其中,蔚成流畅饱满的自由精神,足以运气充周,而运转无穷!所有这些都代表了一种欣赏赞叹,在颂扬宇宙永恒而神奇的生命精神,就是这种宇宙生意,促使一切万物含生,百化光焉。中国艺术家正因能参赞化育,与此宇宙生命浑然同体,浩然同流,所以能昂然不巧于美的乐园中。”[12](373)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禅学妙悟与艺境体验论
佛学思想(禅宗和华严宗)对于宗白华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年在写《萧彭浩哲学大意》(1917)和《康德唯心哲学大意》(1919)等文章时,宗白华就是从佛学的视野来寻求东西方哲学智慧的共通性,由此他认为: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含义闳深,颇契佛理”,“吾读其书,抚掌惊喜,以为颇近于东方大哲之思想”。[11](4)至于康德,宗白华认为“康德书中,最精两语,即是说一切诸法,具有形而下实相,而同时为形上虚相,事理无二,几于佛矣”,无论是康德的思想还是佛学,都强调现象即本体,进而宗白华发现“东西圣人,心同理同。”[11](14)宗白华早岁对佛学的兴趣,一直持续到后来对美学的研究。在其美学理论中,禅宗思想一直占有极高的地位。
禅宗一重“心性”倡“即心即佛”,二重“顿悟”主“顿悟见性”。禅宗的“顿悟”与“境界”说对中国艺术理论有巨大影响。禅宗的“顿悟”主张直觉顿悟思维方式,而禅宗的“境界”说与传统的“意象”理论进一步融合,二者对中国美学的妙悟说、意境论等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宗白华美学的艺境理论吸纳与融汇禅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顿悟”(妙悟)的体验方式和“境界”(禅境)理论两个向度。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1、妙悟为本
宗白华强调“心源”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1](358)心灵为美之源,此理论来自禅宗。禅宗主张“自心是佛”的“顿悟”法门,其理论基础之一,就是“一切法皆从心生”。[13](127)禅宗认为,“心”是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万法”)产生和存在的本源。所谓“万法从自性生”,[14](20)“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13](60)等,均是申明此意。禅要求整体地、直觉地体现自然。所谓“顿悟”,不是推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禅的直觉通于艺术的审美心理,二者都力求永恒意味的超理性的直觉体验。宗白华说: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禅学发展到成熟阶段,连禅宗也不必要,文学也不必要,言说也不必要。世间与出世间的截然不同的界限(佛教二元论的根据)完全废除……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到处都是真如的显现,可见真如界并不是离开了这块染污的土地另有所在,真如世界也正在这块载土上。相反地,更可推知真如之所以为真如,正是凭藉人世间的现象为工具才可能实现,无现象界即无从证得本体。[1](879)
在这段话中,宗白华认为禅学从现象直证本体,或者说本体即在现象之中,一切都是真如的显现。有学者指出:
禅宗(在慧能之后)认为,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顿悟”),都可以体验到那永恒的宇宙本体。所以在禅宗那里,“境”这个概念不再意味着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分裂,不再意味着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分裂。正相反,禅宗的“境”,意味着在普通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的本体,在形而下的东西中可以直接呈现形而上的东西。 [15](108)
上一篇:摘 要:社会建构主义以其激进的姿态向科学哲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