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特别是老庄(5)
2013-09-06 01:12
导读:宗白华美学以生命为本体,同时“艺术意境”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理论。1986年,宗白华在文集《艺境·前言》中说他“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并感叹
宗白华美学以生命为本体,同时“艺术意境”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理论。1986年,宗白华在文集《艺境·前言》中说他“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并感叹“人生有限,而艺境之求索与创造无涯”。[2](623)“艺境”是宗白华美学的价值追求。假若我们将目光投向宗白华青年时期的学术活动,则会发现,他在美学处女作《美学与艺术略谈》(1920)中,就已涉及“最高的艺术精神”问题,而到晚年再次申明“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可以说,宗白华先生对“艺境”的关注和研究长达60余年。从这个意义上也能说明“艺境”确实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
何谓艺术意境?宗白华说:
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1](431)
这个命题包涵着丰富的意蕴,它道出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中国艺术中,没有孤立的空间意象,任何艺术意象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以时间的生命之流融汇意象”,[19](69)中国艺术追求时空合一的意境。宗白华认为,人生有五种境界:即功利境界,伦理境界,
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而艺术境界介乎学术境界与宗教境界之间,它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1](358)
从宗白华对“艺境”内涵的各种界定,能洞见“艺境”的丰富意蕴:艺境以宇宙、人生、万物的灿烂感性为审美对象;艺境侧重主体心灵境界的开拓;艺境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以形传神,时空合一;艺境是心物的双向交流:既使万物心灵化,又使心灵具体化,最终心物俱冥,物我统一。正如宗白华所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同时,艺境以表现宇宙的生命精神为最高的审美蕲求。宗白华认为:“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因此,“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1](360)有学者指出:“中国艺术意境,流荡着勃郁沉潜的宇宙生命,跃动着超迈而莹透的文人心灵”,[20](307)宗白华的艺境论是建立在整体生命理论的哲学基础上的。
综上所述,建筑在中国古典哲学精神与传统艺术思想基石之上的宗白华美学,就是以“生命”为美学本体,以“妙悟”为审美体验方式,以“艺境”为审美价值追求的三位一体的美学体系,简言之就是“生命——艺境美学”。
[注 释]
①李泽厚在《美学散步·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P4)中认为:儒家精神、庄子哲学、禅宗与屈骚传统,构成“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宗先生以诗人的锐敏,以近代人的感受,直观式地牢牢把握和强调了这个灵魂(特别是其中的前三者)”。
②“律历哲学”的内涵及其与宗白华美学的关系,可参看汪裕雄《艺境无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P55-84)与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P53-99)两著的详细探讨。
③当前学界关于宗白华美学的名称界定主要有“生命美学”、“境界美学”、“散步美学”、“体验美学”等。如陈望衡在《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江海学刊,2001、1)、彭锋在《生命哲学与“散步”美学》(汝信、王德胜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P642—667)文中就提出宗白华“生命美学”的观点。汪裕雄在《艺境无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3页)、陈文忠在《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P289)著作中均认为宗白华美学是“境界美学”。王德胜在《散步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P5)中认为“散步”“呈现了宗白华美学的总体特征”,宗白华美学是“散步美学”。皮朝纲认为宗白华美学是“体验论美学”(《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P519)。这些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宗白华美学特质的单个侧面,但是都不能从内在精神上全面把握宗白华美学的本质特征,而笔者以为生命、境界、体验在宗白华美学思想中是三位一体的,故名之为“生命—艺境美学”。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宗白华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
美术出版社,1998.
[4] 包世臣:《艺舟双楫》,《艺林名著丛刊》之一,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1983.
[5]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6]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 叶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魏晋南北朝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 叶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 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0]叶朗:《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美学的几点启示》[J].载《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京),2004.1.
[11]《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2]蒋国保:《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13]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郭朋:《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叶朗:《再说意境》[J].载《文艺研究》(京),1999.3.
[16]张节末:《禅宗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7]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8]李泽厚:《美学散步·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9]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20]汪裕雄:《艺境无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