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 “人本质”不是“自由”,故而“自(2)

2013-09-12 01:15
导读:; 与“实践论美学”不同,如果“实践论美学”认为人的本质即“自由”源自人的“物质生产”,从而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从人的现实层面

; 与“实践论美学”不同,如果“实践论美学”认为人的本质即“自由”源自人的“物质生产”,从而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从人的现实层面去求解“美本质”,那么“后实践论美学”则认为人的本质即“自由”源于人的“纯粹直觉”或“直觉体验”,从而乞灵于德国伽达默尔等的哲学“解释学”,从人的意识层面求解“美本质”,代表人物主要是杨春时。

; “后实践论美学”也拘泥于现行的哲学教科书,把人的“劳动”、“实践”仅仅理解、规定为人的“物质生产”,但从人的“物质生产”出发实在不能正确地解释“人本质”,从而也不能正确地解释“美本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后实践论美学”在对“美本质”的解释上不得已就把目光从人的现实层面移开了,从而转向了人的意识领域,具体地说,它开始重视和关注人的所谓“纯粹直觉”或“直觉体验”,这样,德国当代伽达默尔等的哲学“解释学”就自然地构成了“后实践论美学”的主要哲学基础,“后实践论美学”从而也具有了一种强烈的哲学“意味”。杨春时在《生存与超越》的“自序”中讲:“80年代,是我与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实践、实践结盟的时代,虽然已经有所突破,但并未丢弃其理论框架,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与实践派‘分手’,开始确立自己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⑩所谓“独特”,就独特在“后实践论美学”孤立地从人的意识领域来思考和解决“人本质”以及“美本质”问题。

; 从“实践”出发不能正确地解释“人本质”,从而也不能正确地解释“美本质”,所以,“后实践论美学”在自己的美学研究中就基本上放弃了“实践”概念,而精心抛出个“生存”命题。杨春时讲:“我认为,古典哲学把存在作为基本范畴,它往往被理解作为一种独立于人的实体;马克思把存在改造为存在,使其由实体变为活动,这是一种革命;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剔除社会存在概念的形而下成分,使其上升为纯粹的哲学范畴,这就是生存。人的存在不同于物的存在和动物的存在,就在于它是有意识的生存。”⑾

; 进一步讲,人的“生存”具有什么本质规定?杨春时讲:“生存的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超越性。”⑿

; 乍一看,在“人本质”问题上,杨春时似乎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即“人本质”就是“超越性”,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 “超越”指的是什么呢?杨春时回答得非常干脆:“超越即自由。”⒀

; 这样,关于“人本质”,在杨春时这里说到底还是“自由”,在“人本质”是“自由”这点上,“后实践论美学”与“实践论美学”没有区别。

; 作为“人本质”的“自由”表现在哪里呢?

; 在“实践论美学”看来,作为“人本质”的“自由”表现在人的“物质生产”,存在于人的现实世界,杨春时可不这样看。他讲:“自由本质上不存在于现实领域,它必须经过超越性的努力才能获致。”⒁“古典的自由观是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而现代自由观则认为自由本质上是对现实的超越,它不是外在矛盾的解决而是内在精神的升华。”⒂“自由只存在于精神领域。”⒃

; 这就是说,作为“人本质”的“自由”,它不是表现在人的现实领域,而是超越现实,表现在人的“精神领域”,是人“内在精神的升华”。这样,在“自由”的表现、存在问题上,“后实践论美学”与“实践论美学”才见出本质区别。

; 再深入一步讲,人对现实的超越,或人“内在精神的升华”又是怎样实现和完成的?

; 杨春时讲:“自我生存又是一种解释性的体验,因此,通过纯粹直觉就可以获致生存意义,而这种纯粹直觉就是。”⒄这就是说,人对现实的超越,或人“内在精神的升华”,就是人通过一种所谓“解释性的体验”来实现和达成的,这样,“后实践论美学”就从根本上沟通了德国当代伽达默尔等的哲学“解释学”,从而富有了一种“哲学底蕴”。杨春时兴高采烈地讲:“人的存在——生存是精神性的,它创造意义世界,因而也是解释性的,生存本体论与解释学由是相通。”⒅

; 在“解释学”看来,人的存在本无“自由”,本无“意义”,只是通过人的“解释”,即“纯粹直觉”或“直觉体验”等等,人的存在在人的意识里即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存在时才有“自由”,才有“意义”,而所有这些才构成审美,进入审美领域,所以杨春时讲:“这种意义是主体解释的产物。”⒆“存在的意义就是美的体验所揭示的人的自由的本质。”⒇

; 这样,所谓哲学的“本体”,就由古典的“存在”,转而到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再转而到杨春时的“生存”,而“生存”,在杨春时这里也不过剥离得就剩下了一点点“稀薄”的实际上是与“现实世界”毫不相干的“纯粹直觉”或“直觉体验”,杨春时就是在这种哲学“本体”的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后实践论美学”。

; 在《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支点:人的本质还是人的智能》一文中,李志宏曾指出:“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都以人本质为理论支点,也都以‘自由’为核心概念。”(21)李志宏的概括是准确的,科学的,抓住了根本!

; 但是,“人本质”是“自由”吗?对此,我持否定态度。

; 假如人的本质是“自由”,那么确定无疑,人“自由”了,解放了,人作为人就得到落实,也就是说,人就成为人,人从而就不会再为什么而感到不安,精神惶惑,思想迷惘,相反,人会获得一种内心的平和、宁静与安顿,感到心灵获得满足,感情有所寄托,精神得到慰藉。但事实上,人并没这样。比如,西方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的普遍繁荣,社会的空前进步,无论从现实上,还是从思想上,人们都较过去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但显而易见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充实起来,丰盈起来,快乐起来,求得或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宁静与安顿,相反,大家前所未有地感到活得无聊,精神空虚,心灵寂寞,感情无所寄托等等,在物质生活获得极大的满足后,人们的精神生活出了问题,人们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人们不清楚自己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找不到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安身立命”之所。这种情况,在我国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目前也有突出反映。

; 由此看来,“自由”还不是人的本质,“自由”并没有使人成为人,使人本身得到落实,“自由”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人的“异化”状态。

; 没“自由”,人不能成其为人,这是“自由”对人而言的重要性及其伟大意义所在,但“自由”毕竟不构成人的独特性和真正本质,所以才出现了前文所述的,人“自由”了,解放了,但人还并没有成为人的实际情况,对“自由”对人而言所具有的这种局限性,我们也理应有所清醒认识,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上一篇:「合理多元主義」是的永久特徵,但是現代社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