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 既然“自由”不构成人的本质特征,那么,在“人本质”是“自由”的基础上所生发和引申出来的“自由美学”还能具有什么科学的品格和真理的意义吗?所以,“自由美学”应予解构!
二、“人本质”是“自我”,“自我美学”也许正构成21世纪中国美学的必然选择
; 人的本质是什么?
; 我以为,人的本质是“自我”,唯有“自我”,才客观地和毋庸置疑地构成了人的根本属性,最终本质,形而上意义,当然,也构成了“人学”的精髓和灵魂。
; 为什么?
; (一)相对而言,人的“自我”是人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东西。
; 关于“人本质”,不同语境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不同表述。比如,在《1844年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有两种不同表述:“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2)“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3)在《詹姆斯·穆勒〈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又讲:“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24)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还重申了这一点,他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则提出另一看法,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6)“人是人的最高本质。”(27)“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28)而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讲:“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30)那么,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些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的众多对人的论述中,那个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人学思想”呢?是人的“自由”,还是人的“意识”?是人的“社会联系”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抑或是人的“劳动”或“实践”?或者是“人”或“人本身”即人的“自我”?我以为是人的“自我”。人的“自由”、“意识”、“社会联系”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或“实践”等固然都是构成人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它们其中任何一项无疑都“人将不人”,但是,有它们,也不一定就保证了人就是人,人作为人就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得到落实。在人的“异化”状态中,难道人没有“意识”、没有“联系”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劳动”或“实践”吗?人“自由”了,如上所述,人作为人不是同样还感到活得无聊、精神空虚、心灵不安吗?而人的“自我”则不同。没有“自我”,没有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将不人”;有了“自我”,有了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则人一定成为人,并且这种情况下,所谓人的“自由”、“意识”、“社会联系”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或“实践”等等,对人而言也才真正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了正面意义。所以,相对而言,人的“自我”对人而言才是最为重要和最为根本的,构成人的特殊本质,人的“自由”、“意识”、“社会联系”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或“实践”等等,实际上都不过是人达到和求得“自我”特殊本质的各种基本条件或一些现实的途径及手段,比如就“自由”而言,中国当代家黄楠森就曾讲:“自由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所谓“人才是目的”,实际上就是说只有人的“自我”才是最根本的,构成“目的”。; (二)人的“自我”构成人的根本特性、最高本质、形而上意义。
; 一个人有“自我”,即活出自己,实现了自我,展示和敞亮了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才具有人性,成为人,即具有了人的尊严、人的体面、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否则,一个人没有“自我”,即不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顶天立地,有所作为,这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学哲学手稿》等多部著作中所反复揭露的人的“异化”现象,这种情况下,“人将不人”,人活着,人的存在,到底还有什么价值什么意义呢?由此,人的“自我”才无疑构成了人的根本特性,最高本质,形而上意义,正如上文引述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
; 并且正因为“人本质”是“自我”,人活着,就在使自己的“本质”“物化”或“对象化”,所以,人活着,人生的目的,实际上也就在活出自己,实现自我,正是在这种活出自己、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人作为人才得到落实,人从而才获得满足,得到精神慰藉,有所感情寄托。“自我”正因为是人的本质、特殊性,才客观和必然地构成了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或“终极意义”所在。
; “人本质”如何贯通、联系了“美本质”?
; 客观对象作为对象的特殊本质就在于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试想,如果客观对象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无关,那么,它对人而言就是“无”,即没有意义,这种情况下,它还怎么可能有幸作为审美对象从而给人作为审美主体带来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人作为审美主体还怎么可能喜欢它和欣赏它,并给它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反映、审美评价呢?所以吕荧讲得好:“美不仅关系着物,它也关系着人,……问题不在物与物的关系,而在人与物的关系。”(30)“论美,论美与好,论及人与事物的关系,就必须考虑到人与事物的实际上的联系。”(31)前苏联著名家列·斯托洛维奇也讲:“没有对人的关系,物本身就无所谓良莠好坏。”(32)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就在于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这是我们在美学研究中所必须加以肯定和确认的。毛泽东曾讲: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毛泽东的话不愧至理名言,需要我们美学研究工作者认真消化,深入玩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进一步讲,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即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是怎样的一种现实联系和关系呢?
; 正是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深入揭示上,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人本质”贯通、联系了“美本质”,“从人本质解释美本质”,确实是我们在美学研究中探求“美本质”的一条唯一科学、正确和卓有成效的途径。
; 众所周知,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和关系,只能由人类社会的实践来赋予,因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要实现什么东西,只有依赖“实践”,只有“实践”才“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才是“事物同人作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33)。
; 但是,也如众所周知,从“物质实践”出发不能正确地揭示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实际上,“实践论美学”就是在这里“失足”的,所以,在这里,“审美实践”的概念或思想就必然自然地和合乎地被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