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这个和尚何以话堕了?因为这句诗虽是张拙秀才所作,但既然从你的嘴里念出来,就需要你自家有所体会,这样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否则只求粘附于语言文字本身,那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需要“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岩山语)[2](卷七,第380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药山惟俨曾写个“佛”字,问道吾:“是甚么字?”吾曰:“佛字。”师曰:“多口阿师!”道吾被骂了“多嘴”后还没有明白,问:“已事未明,乞和尚指示。”师良久曰:“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祇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 [2](卷五,第260页)僧人应该体悟自性,如果禅师告诉他这个那个,僧人就会琢磨听到的这个那个那些话,反而离自己的自性更远了,一说就破了,不如我也不说,你也不听,免得互相连累。所以禅师们有时候会把来参究的学僧赶走、打散,就是为了不构成人际交流,不运用任何普遍规范的原则,不问也不答,逼着各自回归各自的内心本性,潜入自己,发现自家的宝藏。禅宗之强调不交流,必须自加体会,有时候到了夸张的程度,如云岩昙晟禅师悟道前在药山处,总不能开悟,“师(道吾)在方丈外,闻岩不荐,不觉咬得指头血出。”[2](卷五,第271页)道吾到底没有跟师兄云岩说破。
禅宗不立文字、反对语言的例子很多,部分原因即在此:1,一个人能说出的只是个人的,不能由别人分享。2,说是大众交流,不是自身体悟。禅宗重殊性,反对任何形式的普遍性,文字和语言都是可以用来公众的,都是普遍性的东西,具有公共普遍认同的规则,因此运用语言文字必然牺牲个体的特殊性和独一无二性,这是禅宗坚决反对的。对个体的任何牺牲和抹煞都是对个体本性的损失,而个体的自性就是佛性,就是最重要最神圣的。
机锋对答有时候让人感觉云里雾里,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师们从不真的回答任何问题,因为对他们来说,从来就没有问题,也完全不可以提问。公案中的反复曲折、言不达意、左顾右盼、含混晦涩,都在强调一点:不但任何问题都不对,而且提问本身就不对。那么什么是对的?没有问题了,不再提问了,就对了。“但求自家宝藏”,意义就在这里。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注释:[①] 所有的翻译中,“无”(Mu)都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而不是作为问答对话的一部分(有吗?没有!)的“no”。
[]
[1] Robert Aitken, Gateless Barrier (the wu-men kuan, mumonkan),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90
[2]《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 L. Wittgenstein, tractatus Logico-Philosoohicus, Beijing: Chain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4] 庄子:《逍遥游》
[5] 李贽:《焚书》
[6] [美]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7]《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2001年
[8] 李泽厚:《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9]《无门关》
Put Question to Question in the Light of Chao-chou’s Dog
Abstract: Since metaphysics problem in fact, that are found not by learning what to say, but only by learning how to talk about them.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at can be found only by learning what to say about them. Every problem is asked from a point of view. The explication of that thesis and negating the view of any problem based, but not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are the task of this Zen. The dominant orientations of Zen to problem is destroy problem.
Key words: Zen;Chao-chou’s dog;inconceivability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