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面对生态思潮对“美学革命”的呼唤

2013-09-24 01:12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内容提要:面对生态思潮对“美学革命”的呼唤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内容提要:面对生态思潮对“美学革命”的呼唤,美学自
  

内容提要:面对生态思潮对“美学革命”的呼唤,美学自身必须从生态学吸取智慧。立足于马克思的生成本体论的人本生态观,可以给美学相应的学理启示和价值诱导。基于人本生态观的美学,可以在生命活动的节律感应中找到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以“自然向人生成”的根本规律确立审美价值的生态尺度,从生态进化和人性生成的高度对精神之美进行本体性定位,并揭示自然之美对于人性生成的生态意蕴。这种生态化的美学,有可能对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努力给予更加切实的学理支持,因此理应是21世纪中国美学理论走向所面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生成本体论 人本生态观 美学生态化 自然向人生成

当代科学的生态化趋势,促使生态学与美学结合,催生了生态美学。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在其《现代化与协商一致》中指出,“美学原理”可能有一天会在现代化发挥头等重要的历史作用,生态学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预示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他认为,环境整体化“只能靠应用美学知识来实现”①。但是,并非任何一种“美学原理”或“美学知识”,都能发挥这种作用。现行的美学中,像“究竟什么是审美和审美价值?”“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活动功能的生命依据为何?”等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切实的解答,这样的美学本来就同人类生命活动和人性生成的生态实际相隔膜。所谓生态危机,从深层上说就是人性危机,人的素质的危机。而自来被看成人学的美学,不可能不受到人性危机的影响。那种为人性的分裂和异化张本的“美学”,并非就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美学要真能对人类的生态优化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从生态学中吸取智慧,获得必要的学理启示和价值诱导,使美学自身生态学化。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以生成本体论为哲学基础的人本生态观②,在自然——社会——文化的网络状整体关联中,揭示出“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态进化规律。这种生态观不仅树立起“为了人”的生态目的原则,同时也坚持“通过人”的工具原则,在两者的统一中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生成,实现自然与人的积极统一。人本生态观认为:“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即是一个生态进化的过程,人只有遵循生态规律而不是违背它破坏它,才能够健康地生成,在生态和谐的自由中进入美的王国。这种以人本生态学为主导精神的美学,作为美学的生态化形态,就是人本生态美学。本文仅对人本生态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个初步的阐释。
一、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
审美活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活动?为什么审美乃人之天性?对于这个美学的根本问题,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生态本体中找到更为切实的答案。
自然向人生成,是一个生成性的生态过程。在人的生态生成中,不仅有物质和能量变换的生态关联,还存在着信息变换的关联。而在信息关联中,根源于运动本性的节律感应最为原始。这种节律感应的生命活动方式,作为生命体的一种普遍的生态调适方式,正是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所在。
心理学对生物的反映功能的研究成果表明,生命的诞生本身就意味着陆个生物反映形式——感应性的出现。感应性作为生物对环境的最自然的反应活动,是一切生物所固有的特性。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有其他更高级的反映形式都在感应的基础上产生。在原始结构的机体中,生物体的各个部分都有同等的受环境影响的感应力。到了较复杂的生物组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同周围环境的直接接触逐渐减弱或消失,分化出几种专门组织来。这些组织,作为生物体和环境的媒介,形成了专门的反映器官,以接受不同形态和阈限的节律性信息。人的视觉和听觉就是这种专门的器官;除此之外,还有触觉和运动觉等。人的这些器官分别接受各种不同的“波”即节律,在从中获得信息内容(意义)的同时,也在节律感应中引起生命节律状态的相应变化。节律感应需要节律形式(光、声、形体及其运动等是节律形式最基本的形态)作信息中介,使节律形式成了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构成生命的生态环境,对生命体进行生态调适。正因此,视觉和听觉才成了动物和人的最重要的反映——感应器官,触觉和运动觉才有辅助的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节律是运动在时空中的结构表现,包括事物和信息在运动中的力度、气势、节奏、韵律和张力结构;质言之,任何一种节律都是一种有方向性的张力结构。它以物质为载体,既是信息,也具有能量。作为信息,节律以特定的尺度表现物种的本质并传达生命的意义,因而具有意蕴。作为能量,节律通过“力”的传递激发、调节和引导生命活动的节律并达到物我同一,因而富于生气。生命意义的感悟和生命节律(形式)的激活,共同造成感应的效果。一切生命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的节律感应中生成自己特殊的生命节律的。生命嘱具有节律,节律感应就是以节律形式为中介对生命状态的体验和调节。正是这样,节律感应成了生命存在和活动的一种生态基础和生态机制。声音、光(色彩)、形体及其运动,包括人类的实践活动等节律形式对生命节律的影响,都是通过这种节律感应发生的。所谓审美,无非是通过节律感应对生命节律状态及其生命意义的优化追求而已。在动物,还说不上对意义的追求,且不自觉。在人类,则意义追求成了主调,并逐步超越自发达到自觉了。由于物质变换和生理刺激也会对生命节律发生优化调节效应,引起身心愉悦,才有“食色”之美的说法。也正因为审美实源于这种生态性的生命本能,“节奏”才在审美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一切艺术才无不趋向于音乐
人们早已认识到人是宇宙节律的产物,其结果就是人的生理节律。但是,人的生命节律并不只在生理领域(或层次),在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中,节律也存在着并更为精致和复杂。人的生命节律是以生理为基础、心理为中介、意识为主导的节律活动系统,它不仅受自然生态的影响,更要受社会和文化生态的更直接的制约。人的感官和大脑都是以节律的方式活动的。福尔迈根据有关发现指出:“能够体现脑活动的最令人吃惊和清楚的生理标志,是脑电波。……按照脑电波的频率,人们把它区分为Alpha、Beta、Delta与Theta波,每一种这样的节律,都和某种确定的心理过程相联系。”③正是节律,不仅使人的生命成为气灌注、灵肉合一的有机整体,也使其与环境建立起万物相通、天人相生的生态关联。也正是节律作为普遍中介(因为万物皆有节律),才使自然与人、物质与精神、肉体与心灵得以沟通对应,使世界的生态性以最广阔而又深幽的形式表现出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节律感应作为生物的生态调适活动,使生物本能地有对节律形式的选择和适应。达尔文把动物性选择中对色彩、声音和形体动态等节律形式的特殊敏感称为“美感”,这种美感活动实际上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生物性前提。在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中,它最终随着人的生成而上升为一种主体性的审美“关系”。
上一篇:内容提要:实践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实践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