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面对生态思潮对“美学革命”的呼唤(3)

2013-09-24 01:12
导读: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活动来说,精神占有主导的地位,因此也是人的美的主导因素。比起物质世界来,精神世界具有更丰富、精微而活跃的节律形式,

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活动来说,精神占有主导的地位,因此也是人的美的主导因素。比起物质世界来,精神世界具有更丰富、精微而活跃的节律形式,并且更直接而鲜明地表现着人的本质,显示和推动着人性的生成,因而乃是一个更具审美内涵的领域。文学艺术作为物态化精神,把精神的节律用生动的形式予以物化、感性化,就展现了精神美无比丰富多彩的气象。
对于美学来说,精神美的问题至关重要。中国当代美学论争中的“美在客观”说,以唯物主义或实践论的名义不承认精神美的存在,更不承认精神美的客观性。从人的立场看,这显然是完全错误的。试想,既然物质世界有美,为什么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却没有美呢?排除了精神的美,人的美岂不成了一具空壳或僵尸?马克思所说的那个决定和表现了美的规律的“内在尺度”,它所具有的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它的存在方式,不都是精神的吗?人的精神之美不仅是在人身上客观地存在着,而且由于人能在精神上把自己一分为二,他也能凭着内感官去感知和体验精神之美。以想象把文学作品描绘的形象再现于意识之中,或把曾经游历的景色在记忆中重新唤醒,还有文艺家尚未形诸笔墨的审美心象和审美情致,无不是精神美存在的事实。否定了精神美的存在,文学艺术之美岂不是大半要被驱逐出美的领地吗?
人本生态学对精神美的本体地位的确定,不仅有助于消弥长期以来在美本质问题上的尖锐对立和分歧,更把精神美纳入人性生成的生态系统之中,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精神美对于人的审美生成的生态意义。
首先,精神美在人性美的内在结构中的生态意义。在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动中,精神与物质之间,诸精神因素之间,无不存在生态关系。什么样的精神结构才能使人的物质机体和整个生命状态达到优化,臻于美境?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这个问题已经作为人类困境的中心问题提出来了。人欲横流、物质主义、享乐至上,似乎已成天经地义。对精神的放逐和严重的“精神污染”⑦已使人性的现状受到尖锐质疑,并引起对人性前进的严重关注。针对这一现实,人们发表了各种主张,或重振人文主义,或高扬科学主义;有的诉求于强化人的社会性和合作精神。中国的现代化正竭尽全力发展物质文明,同时也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这正是对世界性人性困境的战略对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次,精神美作为人性生成的生态环境对于自然向人生成运动的生态意义。在人的生成中,精神美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其生态意义巨大而又复杂。一定时代的文化资源,时代精神、风俗时尚对人们精神面貌和生活追求的深刻影响,就是这种生态作用的表现。而任何一种特殊形态的精神美,又总是以别的精神美为其生态前提的。审美文化广泛而又有力地发挥着精神美的生态影响,成为人类活动和生成的十分重要的生态条件。现代传媒特别是广告,正以全方位的轰击和煽惑策动和创造市场所需要的精神生态,不断打破和重建人们的精神平衡,以实现不可拒绝的欲望诱导。进入电子网络的人,更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信息化精神世界之中,这个精神世界的生态效应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是要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精神美化和人性生成提供良性生态保证。
社会精神美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也有其得以生成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如何优化社会精神美的生态环境,创造必要的生态条件,乃是精神美生态建设的重大的基础性课题。社会精神美的生态条件,首先是物质条件,以及由物质提供的能量和信息。经济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物质条件作为精神生态基础的重要性理所当然。除此之外,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对社会精神的生态作用也很直接。列宁在论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艺生活质量时,既强调了面包与和平的必要性,也强调了文化和民主的意义。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社会性的精神美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以美化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推动人的本质的真正生成。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自然之美的生态意蕴
自然生态是生态学的本义所在,当然也正是生态的核心精神所在。人作为自然向人生成的成果,本来就是自然属人的本质的生态化结晶。人的生成源于自然,自然在自组织进货中生成了人。这个生态进化的规律,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之美与人的本质的生态关联,而这正是自然之所以具有审美意蕴的根源。一句话,自然之所以会美,就因为它是人性生成的生态之源。
自然与人类生成的生态联系,使自然具有肯定和表征人的本质的意义,而成为美。宇宙诞生,天体演变,生物进化,人从动物中提升,在这个漫长的生成过程中,自然不断地创生着人的本质,呈现出某些人的征兆,并最终在各种形态的自然属人本质的综合中生成出人。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早就存在,其节律形式表现就是美---自然世界最本真的天然之美。美的规律在自然美中存在和表现出来,并有力地推动自然美的生态演化,终于在人的身上得到充分而自觉的表现。自然美对于生物进化的作用,达尔文对动物美感的性选择诱导和激发的描述,就提供了生动的证明。显然,即使是自然生态,也少不了节律感应这种“原美感”⑧的生态调适方式。这种方式后来成为人类理所当然地以更高的形式加以继承。
人生成于自然的节律之中,自然的节律形式不仅通过感应给我们的生命注入活力和秩序,而且也使我们在感应中领悟到生命的智慧和意义,这种意义感悟又进一步激发和调适我们的生命节律,使之升入美的境界。自然的生态之美,不仅是活力之美,更是整体上的和合与生成之美。多样分化,协调和谐,互补共生,综合超越,这就是自然生态的基本秩序。在这里,即使相互对立的事物也相反相成,相克相生,在整体性的综合中彼此超越而具有互生共长的意义。热带雨林开辟橡胶园造成的生态破坏,就是违背这种生态规律的结果。20世纪世界性的社会改造实践的严重挫折,也证明了这个生态规律的重要。自然生态之美对于人类生存智慧的启示,显然决不仅限于审美生命之中。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自然生态之美是人类审美智慧永恒的教科书和启示录。但是,诚如普利高律所说:“自然只对那些承认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人作出回答”。对于那些否认自己的自然根基,“弑母情节”深重的人,蔑视自然生态规律、践踏自然生态之美的结果必然是使自己沦为陷人类于困境和危机的罪人。现代高科技无疑为人类的审美文化打开了一个神奇的领域,它的美学意义有待于冷静的考察和思索。但是,高科技把人置于各种创造物(包括人工信息)的层层包围攻之中,使人失去了同自然的直接联系和真实感受。由于丧失了这种生命体验的直感,也就使人的与生俱来的同大自然相沟通的灵气逐渐枯萎。大自然从那生命整体中发出的节律如果被单向的电磁波所取代,人的生命的整体和谐和整体向力也就会发生畸变。人是自然的系统生成之物。被现实生活的片面性、破坏性和间接性弄得身心交瘁、灵魂无根的人,只有在自然生态之美的怀抱中才能手实现生命及其灵魂的康复。这既是人类古老的经验,也一定是恒久的法则。
上一篇:内容提要:实践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实践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