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一 ; ; ; ; ;20世纪的上演到了最后一幕,全球化终(4)

2013-09-30 02:31
导读:; ; ; ;的确,人们没有理由辜负这种良苦用心――但是,棘手的问题在于,敞开民族的文化边界并没有带来和睦的文化大同。世界性的文化拼盘之中,各个


; ; ; ;的确,人们没有理由辜负这种良苦用心――但是,棘手的问题在于,敞开民族的文化边界并没有带来和睦的文化大同。世界性的文化拼盘之中,各个民族文化所占有的份额十分悬殊。人们可以从这种文化拼盘之中清晰地看到权力关系的投影,看到中心与边缘的差距。例如,对于比较文学说来,写作所得到的重视是其他语种所无法比拟的。一旦涉及文化市场的争夺,权力之间的角逐更为激烈――电影的进出口时常是文化谈判与谈判相互交叉的一个重要项目。第一世界的大国无疑是这种权力角逐之间的优胜者。事实上,一些理论家已经激愤地将第一世界国家的文化扩张形容为"文化帝国主义"。(19)
; ; ; ;然而,如果人们因此认为民族文化永恒地守护着一个民族的本质,如果人们因此认为关闭文化的大门就能逃离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夹击,那就落入了本质主义的陷阱。本质主义的基本假定是:一个民族具有某种恒定不变的本质,例如"中华性"、"法国性"、"英国性"等等,这种本质是坚拒异族文化的中流砥柱。这意味了将民族抛出特定的,虚构了一个抽象而悬空的"本土"。本质主义与国粹主义往往仅有一步之遥。韩国――一个仍然承受着分裂痛苦的国家――的理论家白乐晴是一个民族文学的积极倡导者。但是,他曾经清醒地表示:"这种民族文学论,与将民族规定为某种永久不变的实体或至高无上的价值作为出发点的国粹主义文学论以至文化论不同。"(20)换一句话说,如果一个民族制造了某种"民族本质"的神话掩护自己悄悄地撤出历史的脉胳,那么,这个民族肯定无法成为立足于全球化之中的民族。
; ; ; ;如同许多理论家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历史是一种持续的建构。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的特征不是某种自我规定,这些特征取决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关系――取决于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比较、对抗、竞争、排斥、吸引,这一切必须发生在具体的历史之中,来自多种力量的交织互动。换言之,一个民族自身历史的建构取决于它如何参与多民族之间的历史。《东方学》出版16年之后,爱德华·萨义德为这部产生了广泛的著作写下一篇"后记"。他在"后记"之中重申了《东方学》关于民族文化建构的基本观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 ; ; ;每一文化的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自我身份的建构――因为在我看来,身份,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法国的还是英国的,不仅显然是独特的集体经验之汇集,最终都是一种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每一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决非静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过程,就像是一场牵涉到各个社会的不同个体和机构的竞赛。(21)

; ; ; ;这不啻于认为,一个民族――尤其是第三世界弱小民族――必须积极地与全球化语境所制造的种种"他者"进行对话;这些对话恰恰是一个民族自我定位的参照。如今,"对话"已经是一个时髦的字眼,这个字眼表明了一种开放的姿态。但是,在我看来,民族对话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某种沟通或者互相了解,也远远不止于出示某些地域性的奇风异俗招徕猎奇者。白乐晴曾经尖锐地指出:"土俗性可以是民族抵抗的最后据点。"(22)毫无疑问,种种民族性的地域文化不是拒绝现有的文明而倡导某种原始的、甚至是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首先,这些地域文化的存在是对全球化产生的某种同质的、一体化的强势文化表示抗拒,地域文化代表了尚未被征服的个性――地域文化的不屈姿态象征了争回的一种权利;其次,这些地域文化表象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出示了异于性话语的向度,它可能启示人们从某一个角度反思现代性叙事的历史,显现这种叙事之中的潜在裂缝,并且为理论想象另一种文化空间提供燃料。这样,地域文化已经具有了全球的意义。
; ; ; ;现在,人们终于可以从抽象的理论跋涉回到文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 ; ; ;八十年代中期,"寻根文学"是一个显赫的文学事件。尽管一些人仍然沿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口号予以解释――尽管这些解释之中不可避免地隐含了对于"世界"的迎合,但是,"寻根文学"之中的一批小说――例如《棋王》、《树王》、《爸爸爸》、《老棒子酒馆》、《最后一个渔佬儿》等――无宁说向西方世界开启了另一些窗口。当然,传统的儒、道、佛仅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人们可以从偏远的山村发现种种独特的文化姿态。或许,刘亮程的散文(23)是晚近的一个例证。这批散文之中浮出了一个人们久违的世界:衰老的狗,草根底下的虫子,偷运麦穗的老鼠,滚粪球的蜣螂,刮走一切气味的风和被大风刮回来的榆树叶……这批散文之中只有一个人物――一个扛柄铁锨闲逛在田野之中的人物。这批散文之中没有复杂的,这里的思想透明而又质朴。这个扛铁锨的人从容不迫地陈述种种有趣的冥想和的奥秘,悠然地行走在旋风般打转的生活之外。这些散文无法引诱人们而重返扛一柄铁锨的世界,可是,人们不得不意识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人已经拥有了远比铁锨先进的轿车、飞机和豪华住宅,为什么他们反而陷入莫名的现代焦虑?现代历史的哪一部分出了问题?刘亮程的散文之中仅仅出现了一个称之为黄沙梁的小村落,但是,他的提问却进入了全球化的语境。    五

; ; ; ;"地球村"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术语。对于一个长久地蜷缩在封建帝国名义之下的民族国家说来,全球化仿佛是一个即将来临的良辰美景。许多人对于全球化充满了期待:全球化似乎是奔赴与文明的盛宴,是进入发达国家的直通车。全球化甚至包含了莫大的解禁快意――闭关锁国的终于结束了。人们兴致勃勃地推测:未来的"地球村"之中,不同肤色的世界公民可以平等地共享种种高所创造的眼花缭乱的伟大成果。 ;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 ; ; ;这些温情脉脉的幻想可能使人们对于全球化的现实失去了思想准备。至少在,全球化方案并没有取消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各种利益阶层以及各个地域之间的差异。相反,全球化是在全球空间的范围内对于这些单位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全球化的语境之中,某些新的差异可能取代旧的差异,但差异并没有消失。这些差异并非美学性的――全球化的意义并非让不同的民族更为迅速地传递屈原和莎士比亚,或者彼此欣赏毕加索和张大千。全球化的意义首先是全球市场。因此,这些差异是竞争性的,而且,经济的竞争时常与竞争密不可分――的确,迷恋差异美学远不如谈论差异政治。 ;
上一篇:时至今日,否认马克思有自己的“人学”的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