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个人化与化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化(4)
2013-10-01 01:13
导读: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注释: [1]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探讨,近年来相当热门,论著颇多,如郭湛著《主体性: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注释:
[1]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探讨,近年来相当热门,论著颇多,如郭湛著《主体性: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丰子义孙承叔合著《主体论:信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龙柏林作《个人主体性探析》(《与改革》2003年4期)与《个人主体性限度:概念诠释与双重证明》(《宁夏》2003年2期)等等不一而足。对于人的化的更是举不胜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21页,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39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
[4][11][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第4-6页,第22-3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亨廷顿著、张岱云译《变革中的秩序》,第5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17页,人民出版社,1972。
[7]《主客体关系学系列丛书》编写组:《社会是什么: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第202页,商务印书馆,2002。
[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9]关于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参见邵道生著《现代化的精神陷阱》,知识出版社,2001。
[10]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第464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
[12]]参见:姜义华著《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价值体系及制度体系的重构》,《学术月刊》,2003年3期;《理性缺位的启蒙》,第467-469页,关于以一种新理性主义来解决好社会大转折中出现的诸多失序、失衡、失范等的讨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