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摹仿的欲望 七情六欲只通过间接方式、只通过想(3)

2013-12-10 01:06
导读:双重中介能维持一种多样性的虚幻光彩,实际上掩盖着对立双方彼此模仿、不断同一的真相。在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对贵族的强调中,他们看重的毋宁说是

   双重中介能维持一种多样性的虚幻光彩,实际上掩盖着对立双方彼此模仿、不断同一的真相。在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对贵族的强调中,他们看重的毋宁说是一种贵族精神。正因为他们看到了平等趋势如何将贵族和资产阶级拖入内中介的摹仿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贵族和资产阶级不断同化,在复辟时期,趾高气昂的贵族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实质性的贵族精神,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已经分析了这场名副其实的内中介之争的结果:贵族因为仇视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化,因仇视民主制而自我民主化。平等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激情:“不可否认,民主制度使人们心中的嫉妒感情发展到了最高点。……民主制度唤醒和怂恿了永远无法完全满足的要求平等的激情。”[47]舍勒(Max Scheler)在《道德建构中的怨恨》中谈到平等的危害:

  “在这种平等诉求背后总隐藏着一个愿望:将处于价值标准高、占有更多价值者贬低到低下者的位置。……平等要求总是一场a baisse(拉下来)的投机!在是人都一样的同一尺度下,人们唯一可能平等的标志是价值最低的标志;”[48]

  这就是价值的颠覆。于是,“取代君主宫廷的民主宫廷,变得愈来愈大,愈来愈无声无息,愈来愈缺乏正义。”[49]在舍勒和基拉尔这里,他们都对追求平等,致力消除非正义的制度安排的所谓“激昂的现代”心存疑虑。这种“激昂的现代”是基于权力至高无上原则的现代社会的根本冲动:

  “由于个体意志的无辜性的理论,所有犯罪,和任何恶一样,都被归结为社会不合理的建制,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原因。由此,关于与恶斗争的问题就被归结为人类社会的完善建制问题,——这就把一个理论思想作为根本原则引入到历史之中取代了在历史里起作用的无意识力量。”[50]

  但是洞察无意识黑洞的基拉尔却看到:“平等之发展——我们更愿意说介体的接近——不能带来和谐,只会使竞争愈发激烈。”[51]

  这种双重中介的竞争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虚无之战。西美尔说,现代性现象之本质是它根本就没有本质,现象本身成为了本质;基拉尔看到的是:“双重中介逐渐吞噬并消化思想、信仰、价值,同时很客气地留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生活表象。”[52]而在此背后,在陀斯妥耶夫斯基那里,《群魔》中以特罗菲莫维奇为代表的老一代自由主义者生下了以斯塔夫罗金为代表的虚无主义的一代,其寓意已再明显不过:“浪漫主义的自由主义是破坏性的虚无主义之父。”[53]为诸多现代社会理论家所批判的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化”,实际也是民主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同质化”,意识形态的专制正是民主社会的专制;而现代政党政治、国家政治间处处可以看到双重中介形式的同质化。果真象基拉尔所说:“本体病易于传播,是不折不扣的魔鬼附体”。[54]基拉尔极为尖锐地形容道:

  “介体愈靠近,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差异愈缩小,卷入对立的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的部分就愈多。生活的全部力量逐渐组织到具有愈益严格的可对立性的双重结构中来。所以,人类的全部力量都靠一种既无情又无意义的斗争支撑,所以无意义,是因为这种斗争不包括任何具体分歧、任何实际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专制。”[55]

  跳开二十世纪包括“意识形态终结”在内的种种意识形态之争,各种政党政治——这种形而上欲望发展的现代形态,我们看到二十世纪确实如基拉尔所说,陷入在“灾难性的而又毫无意义的冲突”当中。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注释:
[1] 【法】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2]勒内·基拉尔(Nené Girard),1923——,法国当代著名宗教家、人类学家,长期在约翰-霍普金斯、斯坦福等美国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1961)、《地下室批评》(1963)、《暴力与神圣》(1972)、《双重束缚:关于文学、摹仿和人类学论文集》[2]( 1978)、《论世界创立以来的隐蔽事物》(1978)、《替罪羊》(1982) 、《邪恶者的古代之路》(1985)、《莎士比亚:欲望之火》(1991)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是勒内·基拉尔早期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基拉尔框架中的所有元素都已出现在《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中。这本著作不仅勾勒出了后来被基拉尔称之为‘交互个体心’(他认为是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一种完善和修正)的一些细节,也探讨了在‘形而上欲望’中神圣化的根源及情形——如其一篇章标题所示:‘人将互为上帝’[2]。”( Eugene Webb, Philosophers of consciousness: Polanyi, Lonergan, Voegelin, Ricoeur, Girard, Kierkegaard,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1988, p.184.)
[3] 从《浪漫的谎言和小说的真实》开始,基拉尔秉持一个基本的批评尺度。他认为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与三角欲望有关,不过更多的作品自身还处在自发欲望的幻觉中,只是不自知地反映(reflection)出模仿的欲望,而只有那些穿透了这种幻觉,清醒地意识到并根本揭示(revelation)了欲望的模仿三角的作品才是伟大的作品。所以,他特意用“浪漫的这个词 指那些反映了介体的存在却没有揭示介体的作品,用小说的这个词形容那些揭示了介体存在的作品。”[3]《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一书的法语书名Mensonge romantique et vérité romanesque最好地表达了这种对比。在他看来,秉持自发自主欲望的幻觉,造就性诸多层面上的浪漫主义态度,而这也是一种谎言的态度。而某些伟大的现代小说家却洞穿了这些谎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4] 舍勒在《道德建构中的怨恨中》中谈到了“价值攀比” ,指出人具有这种瞄准他人的“存在”进行比较和自我肯定的价值感。基拉尔在这里基本是和舍勒一样继续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的探问,即价值观念的形成机制与欲望结构之关系。
[5] Eugene Webb, “Philosophers of consciousness: Polanyi, Lonergan, Voegelin, Ricoeur, Girard, Kierkegaard”, p.184-185.
[6] Nené Girard, “To Double Business Bound: Essays on Literature, Mimesis and Anthropolog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1978, p.39.
[7] 【法】勒内·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罗芃 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55页。
[8] 同上,第82页。
[9] 同上,第9页。
[10]【俄】罗赞诺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张百春 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
[11]基拉尔认为在舍勒对“怨恨”的精彩中,已经清晰地显出“内中介三角欲望”的影子。尼采研究的“软弱的仇恨”、舍勒研究的“嫉妒”、“怨恨”、“报复感”这一类情感,都是典型的内中介形式的三角欲望。事实上,重要的还不是这种情感状态本身,而是这些情感的后果:一方面是舍勒说的那种“有明确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出于由于对这些负面情感加以掩饰而导致的,尼采所说的“伪造价值”。(参见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怨恨》)
上一篇:一、 悔恨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它介于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