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一 导 言 功利主义经过边沁的系统性阐述后,途(4)

2014-02-01 01:33
导读:但是即使阿内逊接受机遇是重要的,他还是会面临另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认为只要是平等的机遇,那么产生的任何后果都是可以接受的呢?前面关于张三与

但是即使阿内逊接受机遇是重要的,他还是会面临另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认为只要是平等的机遇,那么产生的任何后果都是可以接受的呢?前面关于张三与李四住在火山岛的例子表明,答案很难是肯定性的。一旦接受这一点,就又有了一个新的困境,那就是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应该接受机遇的不同后果呢?无论这个条件是什么,它都无法在福利机遇平等的内部得到确定。因为它也如同偏好形成的合理条件一样,需要一个独立于机遇平等理论之外的标准,否则就会又形成一个循环。到此,我们得到了阿内逊平等理论中所存在的另一个根本性困境。

五 结束语

现在我们可以来描述一下阿内逊平等理论的真实意图。他一方面接受人是能够自主的,因此人们应该为他们具有控制的选择负有责任。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们不应该因为不受他们控制的(运气)因素而变得比别人差,因此人们需要不受运气影响的机遇。他的福利机遇平等理论正是想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平等的机遇一方面是消除人们受到的运气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可以让人们发挥他们自己的自主性,去追求他们自己想过的生活,同时也对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负有责任。他的基本思路与德沃金(Dworkin,1981a,1981b)是一样的。德沃金提出两种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就是要提供一种平等条件,也就相当于阿内逊的满足分配正义要求的公平条件,实际上就是想抵消运气因素的影响。个人责任则是通过人们如何利用他们的机遇,从而承担这种选择的后果来得以体现。

但是如果要求人们为他们的选择负责,那么也相应地要求他们为其偏好、抱负与信念等负责,因为选择正是根据他们所具有的偏好、抱负等做出的。阿内逊的福利机遇平等与德沃金的资源平等无疑都要求人们为其选择负有责任,那么他们也就同时要求人们为其偏好与抱负等负有责任。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人的偏好、抱负等都是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制度与资源环境下,人们所形成的偏好与抱负是大相径庭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有义务通过一种正义制度为人们提供一个形成偏好与抱负的合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说,罗尔斯的《正义论》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给定正义的背景制度和在所有公平份额基本善(由正义原则所要求的)的条件下,公民能够根据他们能够合理期待的与根据对某种事情的正义的限制来调整他们的目的与抱负”(Rawls,1982)。因此,实际上罗尔斯仅仅主张在正义制度背景之下,人们有能力根据他们能够期待得到控制的资源对他们的目的与欲望进行调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才能够对他们的偏好与抱负负有责任,从而才能够对他们的实际选择负有责任。

这里实际上蕴含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形成的偏好与抱负能够负有责任,这需要合理且恰当的条件;另一方面人们必须具有合适的选择条件,这样他们才能对他们的选择负有责任,这也同样需要一种恰当的合理条件。因此任何一种强调人的自主性的理论,如果要求人们对他们的选择负有责任,必须考虑是否提供了两方面的合理条件。明显的,福利机遇平等并没有提供这种合理恰当的条件,因此它并没有取得成功。因为福利本身中的偏好是取决于这种恰当的环境的,因此它不可能用来确定这种恰当的环境,否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上面的分析,实际上可以得出这么样一个结论:如果接受人们具有自主性,并要求人们对其选择负有责任,那么我们就不能根据人们的实然选择[②](无论是实际的还是假设性的)来确定一种合理性条件和环境,也就是确定上面所提及的两种合理且恰当的条件。这也是阿内逊的平等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无法成功的原因。

参考文献:

Arneson, Richard J (1989) “Equality and Equal opportunity for Welf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56: 77-93

Arneson, Richard J (1990) “Liberalism, Distributive Subjectivism and Equal Opportunity for Welfar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ume 19, Issue 2, 158-194

Arneson, Richard J (1999)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or Welfare: defended and recanted”,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Volume 7:488-497

Arneson, Richard J (2000) “Luck egalitarianism and Prioritarianism”, Ethics, Volume 110, Issue2, 339-349

Dworkin, Ronald (1981a) “What is Equality? Part 1: Equality of Welfar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ume 10, Issue 3, 185-246

Dworkin, Ronald (1981b) “What is Equality? Part 2: Equality of Resource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ume 10, Issue 4, 283-345

Frankfurt, Harry(1987) “Equality as a Moral Ideal”, Ethics, Vol.98, No.1, 21-43

Lippert-Rasmussen, Kasper (1999) “Debate: Arneson o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or Welfar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Volume 7, Number 4, 478-487

Lippert-Rasmussen, Kasper (2001) “Egalitarianism, Option Luck and Responsibility”, Ethics, Volume 111, Issue 3, 548-579

Rawls, J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 (1982) “Social Unity and Primary Goods”, in Sen and Williams(1982) 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n, A.K (1979) “Utilitarianism and Welfarism”, Journal of Philosophy 76, No.9:463-489

Sen, A.K (1992) Inequality Reexamined,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德沃金,罗纳德(2003)《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罗尔斯,约翰(1988)《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诺齐克,罗伯特(1991)《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①]但是很遗憾的是,德沃金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个循环对于福利平等理论所具有根本破坏性,因此他将其“作为我不想谈及的那类技术问题的一个事例而不论”(24)。正是这一点,使得德沃金在寻求这个独立标准时也犯下了同样的错误,因为他的资源平等是由人们通过在拍卖时的选择以及根据虚拟保险市场理论中所蕴含的选择来决定的。但是我们知道,选择无疑是以偏好、抱负和信念等为前提的,因此德沃金的资源平等也没有摆脱这样的一种循环。

上一篇: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社会批判理论在工具理性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