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引言 波兰尼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一个基(6)

2014-03-19 01:34
导读:以世界图景为基础的行动具有最高程度的确定性,在笔者看来,这构成了我们的默会知识的非批判的、信托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针对各种具

  以世界图景为基础的行动具有最高程度的确定性,在笔者看来,这构成了我们的默会知识的非批判的、信托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针对各种具体行动的默会怀疑。而且,笔者认为,对于默会怀疑,既可以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考察,也可以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考察。波兰尼把默会怀疑看做是启发性行动中内在的疑虑、非言述的犹豫,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视角。不难看出,上文所述他对默会知识的检验方式的特点的刻画,也蕴涵了第一人称的视角。和波兰尼不同,当格里门强调默会知识也是可以批判的时候,他采取的是第三人称的视角,他强调从行动的表现和后果来对他人的默会知识作批判的考察(格里门,第72-73页)。

  这是笔者对默会知识层面上的“批判的”和“非批判的”、“怀疑的”和“信托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笔者愿以这个简略的试探性方案来结束本文的讨论。

  注释:
  ①“无涉批判的”是波兰尼的一个重要术语,下文将作专门讨论。

  【参考文献】

  [1]格里门,2005年:《默会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刘立萍译,载《思想与文化》第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郁振华,2003年:《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载《哲学研究》第5期。

  [3]Johannessen, Kjell S., 1988,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in Wittgenstein's later philosophy", in Inquiry 31 (3).

  [4]Johannessen, Kjell S., 1990, "Rule following, intransitive understanding and tacit knowledg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Wittgensteinian concept of practice as regards tacit knowing”, in Essays in Pragmatic Philosophy, Ⅱ, edited by Helga Hibraaten, Oslo: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

  [5]Polanyi, Michael, 1950, "Scientific beliefs", in Ethics 61 (Oct.), 后来重印于 Fred Schwartz(ed.), 1974, Scientific Thought and Social Reality: Essays by Michael Polanyi: 67-81,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6]Polanyi, Michael, 1958, Personal Knowledge, Routledge.

  [7]Polanyi, Michael, 1959, The Study of Ma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Scott, William T. and Moleski, Martin X., 2005, Michael Polanyi: Scientist and Philosoph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Wittgenstein, 1969, On Certainty, edited by G. E. M. Anscombe and G. H. von Wright, translated by Denis Paul and G. E. M. Anscomb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0]Wright, G. H. von, 1982, Wittgenstei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上一篇:――对弗洛姆及其“人本主义精神”的浅述 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