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早期是指海德格尔在1927年《存在与时间(3)
2014-03-24 01:16
导读:此在的当下各自是以其存在特征、存在方式为根基的,此在的存在究竟有何独特之处,或者说,存在这个概念在此在这里究竟具有何种意义?; “存在是一
此在的当下各自是以其存在特征、存在方式为根基的,此在的存在究竟有何独特之处,或者说,存在这个概念在此在这里究竟具有何种意义?;
“存在是一个及物动词:存在(是)实是的生活!(Sein;–;transitiv:;das;faktische;Leben;sein!)”;海德格尔的这个命题令人非常惊讶,这句话不仅在汉语中很怪异,在德语中同样很怪异。因为在西方语言中,存在(being,;sein)从来不是一个及物动词。在印欧语系中,存在一般有两种用法,或者作为系动词,连结主词(主语)和宾词(宾语),并没有实在的动词含义,或者,用在“上帝存在”这样的命题中。关于存在这个概念的辨析,很多,我们不在此详述,仅就“存在”是否是一个实在的谓词做一点讨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存在显然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就是说,它是关于某个东西的概念,能够加在一个事物的概念上。它只是对于事物或者对于某些自在的规定本身的断定。”(A598/B626)实在的谓词是指把一个事物的概念加到一个事物的概念上,对后者有所说明、扩展。而“存在”只是对规定的断定,并没有在规定之外对规定论述的主词有新的规定,可以说,存在是一个二级谓词。在上面的引文之后,康德讲到:“在逻辑用法中,它(存在)不过是一个判断的系词。”[16]存在这个系动词区分出主词(主语)和宾词(宾语),而宾词是主词的属性,被归诸于主词。比如在“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个命题中,“人”是主词,“有理性的动物”是宾词,这个宾词被加到“人”这个主词上,是人的属性,命题中的“是”只是起连接的作用。如在“鸟是有翅膀的”这个命题中,有翅膀是鸟的属性。;
“存在(是)实是的生活!”如何来理解这个奇怪的命题?我们似乎可以在存在主义那里获得一点启发。梅洛-庞迪在评论存在主义的时候曾指出,存在主义的优点恰恰是要在存在的概念中寻找途径来思考人的条件。“存在”是运动,通过这种运动人在世界上,人介入到物理的和社会的处境中,而这处境也即是人观看世界的角度。[17];
大学排名 回到海德格尔的命题,存在如何是一个及物动词?谁是动词的施动者?谁是动词的承受者?冒号后面的这个分句指明了存在这个及物动词的宾语:实是的生活。谁是这个动词的主语?只能是此在。此在存在实是的生活。海德格尔在这里以一种形式显明的方式揭示出:有理性的动物并不是人的一种现成的属性,的动物也不是人的一种固定的属性,使用符号的动物同样不是对人的本性的刻画,;人的本性,如果可以称之为本性的话,是人在生活中,在一种操心的活动中,在这种操心中,人与世界首先与通常不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在世界之中生活,人对自己的存在,或者说,自己的属性已经有了在先的理解与解释。人的属性不是首先有待于实现的,而是首先被给予了,人安居于这种预先的理解中,人在这种预先已经被解释了的存在中运动,按照这种预先的解释而成为有理性的动物,或者
政治的动物,或者其它。;
此在存在实是的生活。在这里,此在既是主词,也是宾词,也是主词和宾词的联系。存在实是的生活,使实是的生活存在,去实是的生活,进入到实是的生活之中去。这个“去”,这个“进入”,是与那种客观的态度相对的,是对那些在生活之外旁观的人们说的,是对那些认为世界的首要意义是我们知识的对象的人们说的。而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特征,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此在与实是生活的同一性,此在的存在就是实是的生活。与存在主义相比,海德格尔这里确实认为存在是运动,然而运动不是人与生活的中介,人与世界的桥梁。人不是通过这种运动在世界上,而是,人的生活一直就是运动,此在一直就在世界之中,而且从后面的讨论可以知道,海德格尔这里的运动,在首先与通常的意义上,是被动的,而存在主义的运动是一种主动的运动,或者不做这样的区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海德格尔在此命题的最后用的是感叹号,克莱尔(Krell)认为此感叹号是讽刺性的,表明的是实是的生活的既是我们自己的又不是我们自己的[18]。从此处的上下文看来,这个感叹号的作用应该是强调的作用,强调我们应该重视实是的生活,强调生活对此在的意义,强调存在作为及物动词的哲学含义。克莱尔所指出的实是的生活的双重性是存在的,但他对这个感叹号的的分析并不具有说服力。;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海德格尔的思想无疑很有启发性,但他的表达方式却不尽理想,从他的思想出发,实际上,存在与实是的生活是同一的,这里生活应该作为动词来理解。海德格尔在1921-1922年冬季学期的讲课中就是如此强调的。存在实是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同语反复。这种语言形式上纠缠显示出海德格尔思想上的纠缠,当时的生活哲学,尤其是狄尔泰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这种同语反复也暗示着他将要抛弃“生活”这个概念,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不再把生活(Leben)作为一个根本的概念,“实是的生活”这个提法也被抛弃了,起而代之的是“实是的生存(Existence)”,生存代替了生活,海德格尔在此时认为生活和人这个概念一样,已经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如果以生活作为核心概念,就会使人们联想到生活哲学,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19];
回到海德格尔的主要论题上来,实是的生活。谁不在生活?每个人都在生活。关键的是生活的方式,实是地生活。这样的生活意味着,生活“不是且从来不是,作为直观的对象和以直观为基础的定义的对象,作为一个我们可以纯粹地认知并可以有知识的对象”。生活不是对象,生活是我们投身于其中的生活,是以我们的生命为注的一场赌博。我们所以一再引用此处,在于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根本倾向就隐藏于此。; 4.重新思考1923年讲稿的结构;
先要指明的是,这里对结构的思考,也即是对的思考,对根本内容的思考。对结构的重新思考是以对实是性这个概念的内涵的重新确定为基础的。这里虽然称为重新思考、重新确定,但不是指推倒重来,重新思考的方向仍然是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之中。;
《存在论:实是性的解释学》在论述了什么是实是性、什么是解释学之后,开始对今天的两个例子进行,之后是论的探讨,之后是分析此在的日常状态和世界的意义。从实是性这个主题来看,实是性指我们生活在世界之中,海德格尔对实是性的论述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一个方面是我们生活在之中的精神世界,以意识和为被解释的例子,一个方面是我们生活在之中的物的世界,房间、桌子、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