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前言
神,是原始人留给文明社会的厚礼,也是原始人扔给文明社会的精神累赘。原始人的石器、陶器,于现代人的生活毫无实用意义;原始的艺术,在今天看来,也只能(或主要是)引起艺术史家们的兴趣。然而,原始人所创造的神祗和神话,却象一根长而结实的红飘带,把文明社会的人紧紧地拴住。沿着红飘带,人们在黑暗中看到黎明,在危难中看到希望,在死亡的时候看到生的继续。红飘带一端连着虚幻,另一端把芸芸众生牢牢系住。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上帝。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关于上帝的故事和关于上帝的文化积淀。
上帝死了,是现代人的骄傲。人类的解放,首先是对神权的抗争。神权是一切人类压迫物的基座和屏障。君王们的权仗,社会等级的金字塔,无不依仗着上帝的存在。上帝之死,宣告了一切权威之下的坍塌。
人们反叛上帝,并不在于上帝的虚幻和无稽,而在于上帝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人们祈求上帝,同样出于这一原因。人类的伟大,在于他有能力创造上帝,利用上帝,同时有能力送上帝见鬼。但人类的悲剧在于,他创造上帝、利用上帝,在教堂里虔诚地祷告,并不是因为他的伟大,而是因为他的弱小。人们反叛权威,视权威为自由的大敌。然而,文明的史实昭示我们,权威与自由并非完全相悖。权威是自由的负面,同时是自由的保障。没有权威的保障,自由将变得毫无意义。权威的存在,虽然充当着强者欺压弱者的工具,但又可扼制强着的胡作非为。上帝的原则、末日审判的威慑,对强者是限制,对弱者是保护。
上帝的存在,窒息科学的发展,而科学一旦发展,必将宣告上帝的死亡,但基督教的悲剧是,它既需要人们的愚昧,又需要关于上帝的知识。愚昧是一切崇拜行为的前提,任何盲目的崇拜都是出于无知。只有无知者,才把谎言当真理。但基督教的理论是贫乏的,挡不住各种异端思想的进攻。因之,它在愚昧人们的同时,又充当着雅典娜的角色,把人们的头脑用智慧武装起来。在它看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才能认识上帝和不至于让魔鬼引向罪恶之路。它的目的原本是升华愚昧,与真理结伴,从而揭开谎言的面纱,把上帝送进坟墓。
掩埋圣经中的上帝,人们已经基本做到,然而,关于上帝的观念及其带给人们的文化心理,却难以随着上帝的死亡而消失。在上帝死亡的同时有耸立起上帝的第二形象:理性主义神话。上帝只是一种谎言,在现代人看来,早已不是新闻。现代摧毁了上帝信仰和理性主义信仰的大殿,同时推倒了自己的精神支柱。谎言的特征在于“一次性”,它一经揭穿,就不会再为人们所相信。上帝永远死了,末日也不会来临。尼采一声呼喊,既清醒了世人,有把世人到了精神的荒野。并说:“二十世纪,是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那二十一世纪其不是,上帝是永远离着人类而去。
二、尼采的上帝之死的批判
上帝是什么?在尼采看来,上帝不过是人造的。他说:
“上帝是虚构的(1)
上帝的概念是虚假的。(2)
上帝不是别的,只是对我们的一种粗劣的命令:即是,你别思想!(3)
上帝的概念是被发明来作为生命的敌对概念。‘来世’的概念是被发明来贬低生存者的价值。(4)
上帝是人类的作品。上帝也是人,不过是人和自我的可怜的断片,这幻影出于人类自己的灰烬。……理智的昏乱便是上帝之道。”(5)
这些都是一针见血的话。上帝这个幻影,只是人的创造品。人的生命力愈萎缩,上帝影像浮现的可能性愈大;人的心智愈迷糊,上帝影像浮现的可能性愈高。“理智的昏乱便是上帝之道”,一语中的。
上帝死亡的意义:“上帝已死”,意指在现代知识与现代生活方式中,超自然的信仰已在人们心中消逝,另一世界的幻想已在人们心中破灭了。“上帝已死”意指人们不再依恃外力的幻影,人恢复自我的尊严、自我的能力、自我的责任及自我的抉择。
尼采所批评的,与其说信仰性的上帝,不如说是道德性的上帝。在他看来,信仰不过是理智昏乱所产生的,实不足论。而他所全力指责的以怜悯为核心的道德价值,是腐蚀人的自信心,扼杀人的自主性,导致人类颓发的根源。
上帝意谓一切价值的最高准则与最后根源,而上帝已死则指古老价值失去依凭,指古老价值业已崩溃。如今,两个世界之说已破除,此生之外别无来生,以来生之说为依归的信念已不足为信。人类活动于此生此土,人是价值的根源,是创造的主体,而不是上帝。
基督教的颓败:甲、基督教的虚假:尼采指出基督教的一切理论和教义都缺乏真实性。他说:
基督教无论在道德上或宗教上一点都没有接触到真实性。只有想像的因(上帝、灵魂、精神自由意志或不自由意志),只有想像的果(罪、赎罪、神恩、惩罚、赦罪),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一种想像的自然科学(以人类为中心,完全缺乏自然原因的概念);一种想像的心理学(只是自我误解,只是籍宗教道德特质的象征语言——如悔改、良心的痛苦、魔鬼的诱惑、上帝的显现等来解释那些愉快的或不称意的一般感情,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一种想像的目的论(上帝之国、最后审判、永恒生命)。这是纯粹虚构的世界和梦幻的世界不同,后者反映现实,而前者则扭曲、贬抑及否定现象。(6)
基督教的一切理论和教义都建立在想像的基础上,和事实不发生任何关系。
乙、对基督教道德的批评:尼采对基督教批评最力的,便是有关道德的部分,特别是怜悯的道德。这点上面已经说过了。尼采指出怜悯消解人的力量感,减便是有关道德损人的生命感,把人塑造成“家禽的动物,羊群的动物,病弱的动物。”(7)此外,由于耶稣惨死,弟子们内心激荡着憎恨与复仇的感情,于是建立审判的理论。在罗马帝国长期的压迫下,复仇与憎恨牢固地成为基督教道德的一部分。中世纪教会的滥杀及十字军东征的大屠杀便是复仇与憎恨感情的具体表现。基督教也曾提倡爱,然而尼采认为:“如果上帝要成为一个爱的对象,他必须先裁判和正义抛开——一个栽判官,总不是爱的对象。”(8)他有说:“一个爱人的上帝,只是要人信仰他,凡是有不相信这种爱的,他便投以恶眼和威吓。怎么?一种有条件的爱,是一个全能上帝的感情!这种爱却只不过是荣耀的感觉,且不能免于激烈的复仇欲!”(9)尼采独具慧眼,一语道破基督教爱的本质,这话也是对圣经耶和华上帝的一个逼真的写照。在基督教的道德中,所谓爱,其实只是服从上帝膜拜上帝的报赏而已。憎恨与复仇的心年念不时点燃在爱的情感中。耶和华说是一个“爱的上帝”,其实骨子里凶残暴虐,他击杀了数百万人命,都是在‘爱’的面罩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