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尼采认为,西方人从孩提便被教导了一些道德价值,而这些道德价值是基督教信仰连起来的,甚至依赖于基督教信仰。因此,如果西方人丧失了对这些价值的信仰,他也会失去他对所有价值的新念。由于西方人只认识一种道德观念,而这种道德观念长期被基督教视为圣典的一部分,并给与一 个神学的基础。因而,当人认识到“上帝已死”——基督教价值的崩溃时,西方思想界必须会落入虚无主义的境地。
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的虚无主义”,,一种是“被动的虚无主义”。(13)尼采认为这种主动的虚无主义一定要到来,它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经途径”,(14)是“创造新价值之前必然面临的过程”;(15)他会在“震动世界的意识形态的战争中表现它自己”。(16)等到新价值的创造者——超人出现时,虚无主义的情境乃得以克服。
在《查拉图斯拉如是说》书上,尼采一开始就宣告“上帝已死”,超人诞生。这时期的尼采,认为基督教的本质,不仅与实在性(Reality)敌对,而且与生命敌对。
就世界观而言,尼采的焦点在于攻击传统哲学和神学的“形上学的假设”(metaphysical hypotheses),而“上帝的假设”是世界解释的一个中心论题——这乃是“神学中心的解释”。(17)尼采认为,这种世界的解释都是虚构的,与“实在性”敌对的。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就人生观而言,基督教之敌视生命,成为尼采攻击它的核心论点。
上帝的概念是与生命敌对的。尼采对这观点的表达,越来越强烈。
在《偶像的黄昏》中,尼采说:“上帝的概念是生存的最大反对者”。
在《反基督》中,尼采说:“只要有上帝这观念,对生命就已经是宣战了!只要有上帝这观念,对大自然与存在的意义,就已经是宣战了!上帝是一种对这世界毁谤的公式!”
在《看,这个人》中,尼采说:“人类的精神导师和领导者——所有的神学家,都是颓废者:因此,他们将一切价值的重估都转变为对生命的敌视;因此,他们所谓的道德,乃成为所有‘颓废者的变态症候(The Idiosyncrasy of De-cadents)’。”
总之,尼采认为:基督教或上帝的信仰,是否定生命的,而戴欧尼索士精神或超人的意志,是积极肯定生命的。
注
1、
参看丝克与史丹合著:《尼采论悲剧》,第18页。
2、
在《愉快的智慧》中,尼采还描述了“圣者的残忍”(见该书第73节),并批评基督教所夸耀的人类最伟大的“宗教战争”,不过是教派之间的争嚷——只是由所谓“灵魂永生”一类的小小的概念争论所掀起的一场残酷的大屠杀(见该书第144节《宗教战争》)。在《愉快的智慧》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尼采籍一个狂人之口宣告“上帝已死”的寻息(见该书第343节)。
3、
尼采第三期作品对基督教教义的批评,这里着重介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反基督》两书的观点,未及引用自传中的意见,但有些材料,仍有参考价值。例如,尼采说:“‘上帝’、‘灵魂不灭’、‘拯救’、‘彼岸’——这些都只是概念而已,我从不留意这些,也从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甚至在小时候就这样。”(看这个人,《为什么我这么有智慧》,1)“它们都来自有害的谎言——所有这些概念,如‘上帝’、‘灵魂’、‘美德’、‘罪恶’、‘来生’‘真理’、‘永生’等……它是一种罪行的心理上的欺骗。……是违反生命的罪行。”(同书,《为什么我是运命》,7)
4、
在《曙光》中,尼采对基督教道德已颇多批评,如抨击基督教宣扬屈服、卑顺、憎恨、复仇等概念(见该书第60、63、71、72、201等节)
5、
《反基督》一书,主要抨击基督教“敌视生命”,此外还批评它敌视科学——凡是带有科学倾向的人,都被视为:“上帝的敌人”(该书31节)。对于基督教之扭曲真实而虚构一个想象的因果、想象的目的论及想象的自然科学,尼采提出这样的评论:
在基督教中,道德宗教与真实,可以说一点接触都没有。除了想象的原因(“上帝”、“灵魂”、“自由”、“精神”、“自由意志”——因此也包括“不自由意志”以外,什么都没有,除了想象的结果。(“罪恶”、“赎罪”、“神恩”、“惩罚”、“赦罪”)以外,也是什么都没有。想象物(“上帝”、“魔鬼”、“灵魂”)之间的接触;一种想象的自然科学(以人类为中心的;没有任何自然原因的纵迹);一种想象的心理学(除了自我误解,除了籍助宗教道德特质的象征语言如“悔改”、“良心的痛苦”、“魔鬼的诱惑”、“上帝的显现”等以解释那些敌意的或不敌意的一般感情以外,一无所有);一种想象的目的论(“上帝之国”、“最后审判”、“永恒生命”)。
这个纯粹虚构的世界是远逊于梦幻世界的,因为后者反映现实,而前者曲改现实,剥夺现实的价值且否定现实。一旦“自然”的概念被捏造为“上帝”的对立者,则“自然的”就必须变为“不可宽恕的”的同义语;这整个的虚构世界根源于对自然的事物(对现实)之憎恶;这是看到“现实”而产生的深刻困恼之表现。”(该书15节)
6、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侏儒的道德》中说:“他们所谓道德,便是使人谦卑而驯服,如是,使人变成最好的家禽。”在《反基督》(3节)中说:“基督徒成为家禽动物、羊群动物、病弱动物者。”
7、
本节有关“奴隶道德”的介绍,引自柯普勒斯东《哲学史》1985年合订本第三册第七卷,第401,402页。
8、
宾克莱(L.J.Binkley)、:《理想的冲突》(马元德、王大庆等译),第4章。下引同/
9、
《愉快的智慧》第108节《新的门争》:“自从佛陀死后,他的影象在洞窟中仍然展开几个世纪——一个巨大可怖的影象。上帝已死,但是如果依照人们的方式,仍然会建构一些洞窟,他的影象数千年内仍会在其中闪现。我们必须战胜的阴影。”
10、
同(46)注。
11、
引自乔治.摩根(George A.Morgan):《尼采的意义》(纽约,哈泼出版社1965年)第37页。
12、
Richard schacht 认为:“上帝已死”也是一个心理学及社会文化的结果。见所著《尼采》第120页。
13、
柯普勒东在《当代哲学》一书《无神论存在主义》文中说:“现在,尼采说,一旦对基督教所谓上帝的信仰没有了,那么,相信基督教道德规范为一种普遍有效的道德规范的信心,最后也必然会跟着消失。说得更普遍一点,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任何普遍必然的道德律,也没有任何绝对客观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