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死亡的说教者》(第一卷)诗章中,尼采批评基督教宣扬:“人生只是苦恼”、“肉欲是罪恶”、“怜悯是必需的”;基督教的人死观,将人的生命“悬在稻草上”、“包在浓郁的郁闷中”,暮气沉沉,弄得人像一具具“活棺材”(Iiving coffins)。
在“来生论者”(第一卷)诗章中,尼采批评遁世者将自己的幻想投到人类以外去,由于“痛苦和无能而做成一切来生世界”。事实上,彼岸的世界,是贬抑人性的非人世界,只是“天上的虚空”。尼采劝告那些茂视肉体与大地的“病人与垂死者”,“别再埋头于天上事物的沙滩中”,要抬起头来,为大地创造意义!
在基督教的各种教义中,怜悯和罪孽说是尼采攻击的两个焦点。“怜悯造成包围一切自由心灵的沉闷空气”(第三卷《归来》)。在《怜悯者》一章中,尼采抨击基督教所散播的怜悯意识,如病菌一般蔓延着、藏匿着、侵蚀人的身心。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并抨击基督教宣扬人人有罪,“如黑铅一般地压着”,锁禁人心,使信徒个个变成“病夫”(第一卷,《苍白的罪犯》)。
对罪与怜悯的教义,尼采在《反基督》书中,再度施以猛烈的抨击。(5)尼采指出基督教伪造历史,“他们将自己民族过去的历史转变为宗教事项,也就是说,他们把它转变为对耶和华所犯罪过的无聊的拯救和惩罚机构、对耶和华和华虔诚和报赏机构”。(该书第26节,下引同)教士假借“上帝的意志”,诱使信徒向他们“激纳各种税捐”,所以尼采说“教士靠‘罪’来过活”。《反基督》书中,对基督徒作了许多心理分析,尼采从基督教信仰中指出“基督徒自己和对他人的虐待感;怨恨所有和他思想不同的人;具有迫害意志”(该书第21节)。尼采还对讨论《圣经》中赎罪说的生理基础(该书30节)和“赎罪者的心理学问题”(该书第28节),他说:“福音把我们带进那个奇怪而病弱的世界——像俄国小说中那些社会废物、神经错乱者和孩童似的白痴,似是要获得一个避难所。”(该书第31节)
尼采认为基督教罪孽说将人带进一个“病弱的世界”。《反基督》中他称“基督教为怜悯的宗教。”(该书第7节,下引同)他敏锐地指出:“怜悯与那些提高我们活力而使人奋发的情绪相反;它有一种抑郁的效果。当我们感到可怜的时候,我们的力量便被剥夺了。这种为苦痛所加于生活上的力量之丧失,又进一步为怜悯所增加与扩大了。怜悯使痛苦蔓延。在某种情况下,它可以导致生命与活力完全丧失。”因而,尼采抨击:“怜悯阻碍了发展律”,“怜悯是虚无主义的实现。也是助长颓废的主要工具”。
然而,基督教却视怜悯、谦卑、顺从为美德,将人驯化为“家禽的动物”。(6)因而尼采称其基督教道德为“奴隶道德”。
(四)基督教之羊群式道德
在《善与恶之外》书中,尼采发现了两种主要的道德类型,即自主道德和奴隶道德。在高等的文明里这两种道德混合起来,即使在同样一个人里面,也可以发现这两种道德的因素同时存在。可是要把它们分辨清楚。在自主道德中,好与坏、高贵与貌视是相等的。在奴隶道德中,它的标准是:什么对于懦弱者和无能者是有用的或有益的,就是道德。像怜悯、谦逊和顺从被标榜为美德,而健壮而独立的人被认为是危险的,因而被认为是“恶”的。所以用奴隶道德的标准来看,自主道德中的好人就会被认为是“恶”的。奴隶道德是羊群道德。它的道德评价是由羊群般的教徒的需要而定的。(7)
这观点在《道德的谱系》书中更系统地表达出来。在这书中,尼采用怨恨的概念来解释传统道德(基督教道德)产生得便根源。他说,一个人能发挥自己积极性而创造较高价值,是因为他有充沛的生命力与丰富的生活内容。由于他充沛健壮,因而令温驯的人感到害怕。为了要使充沛健壮的人温驯,所以懦弱者就宣称他们的家禽的价值是绝对的。他们并不公开承认怨恨的感情,而由曲折的方式和道德观来表现。可是研究道德生活的心理学家能够觉察到这种怨恨,而将它复杂的运作方式暴露出来。
因而,我们在道德的历史上,看到两种不同的道德态度的冲突。从较高层次来看,这两种道德是可以共存的。换言之,如果羊群式的人本身不能产生较高价值的事物,而能满足于自己的道德观念的话,彼此仍可共处。不过羊群式的人不满足于此,他们千万百计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加到所有的人身上,把他当作一个普遍的价值。依尼采看来,羊群式的人物在这方面的努力,可以西方的基督教为其代表。为此,当尼采说要超越善与恶时,便是要超越基督教羊群式的道德观。
尼采从道德历史的演变观点出发,将道德类型分为两种,他把奴隶道德和基督教联系起来,而把自主道德和希腊精神联系起来。他谴责基督教的奴隶道德把人的身体、冲动、本能、感情、心灵自由及美的价值,都加以贬抑。而认为自主道德可以激励人朝着各种可能的途径及更高的方向发展,这类型的道德“包含了更加肯定生活的世界观”。(8)尼采强烈地相信,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对于现代人是过时无用的。他认为,随着社会及世界上的条件的变化,需要有一种新的道德——一中作为“世界公民的新道德”。
(五)“上帝已死”的意义
在尼采反基督教的战门中,最具有震撼性的,莫过于“上帝已死”的宣言。
尼采第一次提到“上帝已死”的观念,是在《愉快的智慧》中。他说佛陀死后,他的影象在洞窟里仍然展开了几个是世纪。“上帝已死”,而人们所采取的方法亦复如此。所以尼采认为:新的门争在于,我们必须把他的阴影除掉。(9)
尼采并籍一则富有诗意的寓言透露出“上帝已死”的讯息。这寓言描绘一个狂人提着灯笼到市场上高叫:“寻找上帝,寻找上帝”。他向人宣说:“上帝到哪儿去了?我告诉你们,我们杀死了祂。”(《愉快的智慧》,第125节《狂人》)。
尼采用散文诗的语言,引喻基督教世界观的破灭是必然的。由于科学进步,打破了旧的托勒密天文学的信念;“按照近代科学的世界观,人不可能再相信基督教关于上帝的传统观念”。(10)
毫无疑问,尼采哲学的基本前提是无神论。他描述自己是本能的无神论者。在他看来,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基督教上帝是存在的。相反,所有的经验正是否证它,“因为徒发生的一切看来,既不仁慈,也不理智,且不真实”。(11)这乃是一个心理学和历史说明的问题。(12)宗教信仰起源于人类蒙昧无知的时代,现在的世界不是中世纪时代的欧洲,在近代科学世界观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下,基督教信仰之趋于衰微是必然的事,接着来的是基督教价值和基督教道德教训之绝对性和普遍可行性的怀疑。(12)这样,必然引起西方思想界的混乱或面临虚无主义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