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尽管现代的存在主义,一方面是以基于异常的宗教体验而明确意识到自己之“存在”的巴斯噶或齐克果为其思想源流,但却产生出另一种倾向,即逐渐远离了巴斯噶或齐克果所指向的目标——与基督在人格上的交会,而与反基督的尼采发生了共鸣,从而探索无神性的深度。(3)在无神论方面,尼采宣扬“上帝已死”,否定传统以上帝为创造泉源及准则的价值观,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这对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冲击。尼采推崇希腊悲剧人生观,贬抑基督教之奴隶道德观,进而对西方传统文化进行“一切价值的转换”,这些论题对当代哲学与文学都有很大的启发,对于存在主义影响尤大。
再者,纵观尼采的生命哲学,他在西方崇尚“超越世界”的玄学传统的主流思想中,是独树一帜的。其发布“上帝已死”的讯息,宣称对传统文化(基督教文化)进行“一切价值重估”,以及对柏拉图以来二元论世界观的否定,并指责传统哲学家注入太多神学的血液,这在西方文化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尼采诚然是个“精神界之战士”(借用鲁迅的话)。他的作品似乎预告资本主义种种恶质化的弊害:拜金主义、军国主义、以及现代化生活中的庸俗主义,即使在现在读来,仍是如此动人心弦。他那浪漫主义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洋溢着热肠孤愤、发扬蹈历之激情,带给人无比的共鸣与启发,的确是“给予人类一项伟大的赠礼。
然而,尼采的思想却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由于他过分强调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而忽视社会的共同基础以及人群共进策的一面。(4)
尼采思想介绍到我国,早在梁启超时代,王国维、鲁迅、陈独秀等都受到不小的影响。尼采攻击基督教传播“奴隶道德”,委靡人心,这与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反封建礼教与提倡个性解放,正相类同。鲁迅唤醒“群之大觉”,关心国民性的改做,陈独秀之抨击礼教“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即是尼采的回声。
尼采是位举世称著的反传统主义者,但他对于文化传统,并非简单化的全盘否定。他强烈的批判基督教文化而极力推崇古希腊的悲剧文化,并从悲剧文化的戴欧尼索士因素中发展出他的创造力的意志哲学。尼采对于西方传统价值的反思、对现在庸俗文化的反省,以及从古典文化中吸取创作的动力与泉源。
因此,尼采全力研究德谟克利斯,并受到这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朴素原子论的影响。由于柏拉图和基督教神学都攻击德谟克利斯的思想危险,这使尼采对他更感兴趣,并把他看作是一位想把人类从对上帝的建议与恐惧中解救出来的革命者,而且是第一位懂得将科学方法论应用于道德范畴的哲学家。在德谟克利斯影响下,尼采,进一步发展他在研究西奥格尼斯与suidas词典时就已产生的怀疑批判思想。他说:“文学史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仅仅是因为人们不能再满足只得到一种回答,他们要不断地提出问题。……正像过去的信仰那样,怀疑现在已经是顺理成章的常规了。
尼采激烈的怀疑主义使他对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发生了怀疑。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表现了下列主要观点。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价值,没有超然的真理标准与圣戒;超人的本性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善与恶都是在人类出现后才存在的,并且是在相互的对立依存中发展的。只有实行道德约束人才能摆脱邪恶与冷酷。对于一个人的恶行真正有责任的是教育他的人,是他的父母和社会 环境,因为作恶人往往不了解自己的行为回产生怎样的恶果。
尼采认为,基督教比它已经取而代之的希腊哲学为粗俗,但也更有影响力,在他看来,基督教与许拉哲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把上帝看成了人的主宰。
注释
1、“存在主义”之作为一个学派及其基本主张,彼此的看法是相当分歧的。如考夫曼在《存在主义》的导论上说:“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只是一个标签,它标示着反抗传统哲学的种种逆流,而这些逆流本身又殊为分歧。……在每一种《存在主义者》的名单上都被列名的三位作者——雅斯培、海德格和沙特——他们在根本的问题上,意见都不相同。……拒绝归属于思想上任何一个派系,否认任何信仰团体(特别是对于各种体系)的充足性,将传统哲学视为表面的、经验的和远离生活的东西,而对它显然不满——这就是存在主义的核心。”一般的说法是:“存在先于本质”为这学派的基本命题。但柯普勒斯东他的《当代哲学》书中《存在主义导论》一章上,认为这样的说法还不够,他还提出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及从行动者的立场去从事哲学活动等主题(参见陈鼓应编《存在主义》,1978年台北商务增订6版,第30页至41页)。
2、考夫曼:《存在主义》,1975年New American Li-brary,第21页。下引同书,第22页及12页。
3、参看松浪信三郎:《存在主义》(梁祥美译,台北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库1982年),第68页。
4、我国青年学者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对尼采思想的缺点有这些评论:“尼采脱离人的社会历史进程考察人性。”(见该书第92页)“尼采式的个人主义终究是一种个人主义,它有发展个性的积极面。却也排斥社会和茂视群众的消极面。”他“把社会与个人完全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于个性的损害,而无视更重要的一面:社会是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的唯一场所。”(该书第123页)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