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 最后,就“翻译标准”而言,国内翻译界虽然对这个方面不乏研究和论述,但是,真正把它与“翻译技巧”和“翻译理想”完全结合起来并加以动态研究的论述似乎尚不多见。在我看来,它其实是这后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环节——也就是说,一定的“翻译标准”既以作为具体经验总结的“翻译技巧”为实际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翻译理想”的具体表现,并通过提出多层次的具体要求而进一步为实现翻译理想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也和“翻译技巧”、“翻译理想”一样完全来源于具体的翻译经验过程,并与这两者一样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过程之中。正因为如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不同的翻译者、不同的被翻译文本有不同的标准,另一方面,这些形形色色的标准本身并不是截然对立和完全不可通约的——除非我们人为地把这些翻译者和被翻译文本之间的联系彻底割裂开来。其实,我们在循序渐进的翻译教学过程中,不是已经把它们都联系起来了吗?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真正从理论研究的高度,对它们的有机联系和动态生成过程做出符合实际的系统研究和说明,从而最终实现不断提高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水平的目的。在我看来,社会个体生成论有可能为我们实现这个目的,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进路。
;;; 综上所述,王文所论证的“不可译性”是以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框架为依据的,但这种框架并不适合于对翻译和翻译理论进行研究,因而其所谓“不可译性”的结论并不成立;只有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研究所涉及的历时性维度与共时性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翻译技巧、翻译标准和翻译理想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翻译标准”及其形成过程,从而使之发挥适当的作用,最终使翻译理论研究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On the Translational Artistry, Ideal, Criteria and ir Courses of Growing-up
;;; Abstract: How can we heighten our levels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s it necessary to resort to Kant’s frame of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we study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essay answers no. It stresses that this frame of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 of Prof. Wang Bin’s paper “On The Non-Translationability”, is actually not fit for research of translational theory at all. In fact, the key point here is how to approa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ually experiential behavior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It emphasizes that only by going from the theory of social individual’s growing-up,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this essay’s author himself, integrating organically the diachronical dimension with synchronical dimension related to the studies of translation, and so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ranslational artistry, translational ideal, and translational criteria appropriately, can we recognize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and their courses of growing-up properly, and so do enhance our level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gradually through locating the role of thes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rightly.
;;; Key Words: Kant’s frame of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the translational artistry, ideal, criteria, diachronical dimension, synchronical dimension, the theory of social individual’s growing-up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1] 该文载《翻译》第22卷,第三期,2001年5月,第8-16页。
[2] 参见《论不可译性》,同上引书,第8页;下面引用该文只注页码。
[3] 严格说来,这里存在的也并不是什么“悖论”,而是这两者之间的“张力”(tension);详见本文第二部分。
[4] 参见《论不可译性》,同上引书,第15页;引文中的黑体字为我自己为了进行强调所加;圆括号和其中的字也是我为了补足文意所加,下同。
[5] 参见《论不可译性》,同上引书,第8页。
[6] 参见《论不可译性》,同上引书,第8页。
[7] 参见《论不可译性》,同上引书,第9页。
[8] 一般说来,只要找到了这样的基本条件,它们就可以构成相应的“标准”。
[9] 其实,即使是全能的上帝,也仍然打乱了建造“巴别塔”的人们所使用的同一种语言;我们如果试图一劳永逸地确定“不可译性”的必要条件,不是也与竭力试图建造“巴别塔”的那些人有些相象吗?
[10] 在我看来,即使就客体而言,仅仅涉及其共时性维度也只能部分地“知其然”;而要想“知其所以然”,者就必须涉及其历时性维度——也可以说,只有把研究对象的共时性维度和历时性维度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者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得出真正确切和全面的结论。
[11] 显然,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证明的命题,而且在这里不可能进行这样的证明,只能有待于将来的机缘;但我们仍然可以说,西方语言学领域的、为国内语言学研究界所重视和引用的绝大多数,基本上都以这种传统立场和论视角为基础,而不是通过扬弃它们而进行崭新的研究才得出其结论的。
[12] 这里所谓的“个体生成论”(the social individual growing-up theory),是本人在以往研究中西方哲学、美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基本思路;它具有下列要点:
;;; 第一、包括研究者在内的每一个现实个体,无不永远处于某种特定的、存在于具体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之中;
;;; 第二、这种生成过程具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通过相关的各种社会互动过程扮演日益复杂的社会角色,二是个体的主观世界因此而通过不断的“内化”过程,日益走向和达到越来越高的精神境界;
;;; 第三、包括各种学术研究在内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是这种生成过程的结果,都是由不同的社会个体通过这样的生成过程而建构起来的;
;;; 第四、包括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所有这些作为研究对象的方面,都必须从有关这样的社会个体主观世界的生成过程的视角出发,才能得到比较适当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