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张楚廷先生主要以教育为论域阐释着他的(3)
2014-04-04 01:10
导读: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五、始终饱含民族深情 先生曾经深沉地写道:“如果我曾有过一些灵感,那是来自大自然;如果我曾有过一些奇思异想,那是来自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五、始终饱含民族深情
先生曾经深沉地写道:“如果我曾有过一些灵感,那是来自大自然;如果我曾有过一些奇思异想,那是来自历史,来自我的祖宗,我的民族,我的祖国……宇宙爆炸,其中出了一个银河系,太阳系在它的边沿,太阳系已生出了一颗小行星,它幸运地有了生命,尤其是奇妙地孕育出了人,从此,它成了一颗有意识的星球,从此,有了美丽和幸福,也有了丑恶与苦难,有了同苦难的抗争,有了对幸福的追求,有了梦想,有了璀璨斑斓。也有了我们的祖宗,有了我们的民族,有了我们今天写不完的诗篇,唱不尽的歌谣。”[8]在《课程与教学哲学》的前言中,他饱含真情地写道:“不会忘了我的祖国已进入到了一个最美好的世纪这一历史对这部著作的决定性影响”,“我们更深切地期待,在这个领域里,有我们中国人而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哲学”[5](前言)。
诚哉斯言,先生一直致力于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哲学。先生对国外学说的谨慎态度、对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热切关注,无不透射着一名学者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赤子之情。先生的哲学植根于历史文化,润泽于民族真情,着生于当今时代,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实际,富于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饱含民族深情,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
无论先生的人本理念,还是生命情怀、审美追求,乃至哲学情结,都凝结在先生对自己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的深情厚意之中。先生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追寻着“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哲学”。先生哲学之途的“情不自禁”集中表现为民族之情。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先生的哲学亦堪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哲学。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5.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魏饴.人本高等教育哲学的诞生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7):25.
[4]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433.
[5]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张传燧.课程哲学:课堂生活里自然流淌着的生命[J].当代教育论坛,2005,(3):128.
[7]张楚廷.新世纪:教育与人[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8]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校长叙论卷(第4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613.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