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摧毁了高雅文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摧毁了经典艺术品的“意义”和“深度”,也摧毁了艺术家作为“美”的发现者和给予者的崇高位置。就生产来说,他们与社会其它部类的生产者是平等的。虽然他们生产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他们并不因此而比其它的生产者高一等,也并不因此就要享有社会给予的特权。就消费来说,他们同样是消费大众中的一员。虽然他们的消费趣味与社会大众中其它的消费群体有所不同,但他们一样要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消费。由于消费者数量的急剧增长、消费市场的急剧扩大,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也急剧膨胀,精神生产者的队伍也迅速扩张。不仅是数量的扩张,而且是种类的扩张。如流行歌手、节目主持人、脱口秀等都是大众文化的前台主导,他们一样是精神产品的提供者(生产者)。而今天的作家更比比皆是,——从小学校园开始,到网络上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人,都向社会提供他们的精神产品。总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起笔来写作,除了网络外,通过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出版的门槛也很低。以至一些人,如王朔,一半为了解构、一半为了嘲讽,干脆称自己为“写字的”、“码字的”,称自己的写作为“玩文字”、“做文字”。当然传统的作家、艺术家仍然存在,不
过在消费社会中被边缘化了,他们仍然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他们的作品只有很少的读者。
传统的精神生产如艺术生产是生产者(艺术家、文学家、设计家)单环节的生产,具有个体性的特征。如今,牵动生产过程有效运作的是市场、买卖、消费等经济体制,决定它盛衰更替的是收益、利润、销售额等经济指标,生产主体不再仅仅是个体的专业人员,而是链接了原创(甚至有许多集体创作)、改编、制作、营销(评论炒作、宣传广告等)等环节的多元生产主体集成。它不再单纯固守从感受到构思再到传达的一般程式,不再过分依赖传统艺术生产的自律性要求,而表现出新的交叉和融合,不是简单的上一环节决定下一环节,而是上下环节相互牵制、相互决定。如一部电视连续剧或连载小说,营销的情况、观众的接受决定着写作和拍摄。产品的供、求、销每一个环节都遵从市场动态、顺应消费趋势,成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另外,现代科技已全面渗透到生产的全过程。尤其是产品的制作上体现出越来越强的技术性特征,产品从不可复制转变为大量复制,从传播的时空有限性到时空无限性,生产方式日趋社会化、集团化、规模化,使其运作过程程序化、集团化、自动化。大规模的复制出现,降低了艺术的生产成本,从供应方面使大众化的消费成为现实。
二
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生产发生了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历史性转化,而且这种转化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其消极面的忧虑:
商品市场推动下的所谓大众文化在消费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人与文化之间那种圆融无间的亲密关系已不复存在,文化已经从目的下降为手段,成为人获取实利的工具和途径。关乎人类命运、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终极价值在大众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被遮蔽了。大众传媒技术的长足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但是,作为工具和载体的技术手段常常反客为主,变成文化的最高律令,排斥了文化自身的和本体的逻辑,对其个性、风格、品味和深度产生了严重的消解作用。同时,作为主体的人在文化面前丧失了主动性,成为被利用和操纵的对象。大众传媒将大众牢牢地攥在手里,校园民谣、进口大片、微缩景观、明星自传、文化散文等等的走红,无一不是炒作的结果,大众成了商家猎取的商业目标。⑨
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当代文化正变成视觉文化,而不再是印刷文化。从书报刊的出版来说,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文字的登载量在逐渐减少,大量的图片、照片、图画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篇幅和越来越显著的位置。传统读书看报的想象与思考退让于当下的视觉感受。能否“吸引眼球”、“养眼”成了市场是否接受作品、判别作品优劣的标准。文艺的传播和消费已从传统的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转向视听复合传播。过去是音乐与文字(哲学、文学作品)最为高贵,而今它们却日趋边缘化。人们更迷恋直接的影像,它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鲜活的视觉对象,依托影视、音像制品、互联网迅速、广泛地传播,广泛地参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过程。这一转变使传统划分的各艺术门类日趋综合化,文学样式从最早简单的二元、三元划分扩展为更复杂的多元划分,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方兴未艾;这一转变也取消了传统艺术的独创性,取消了艺术的精英特征。
特别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今大多有影响的艺术作品都是按照“文化工业” 的模式运作的。“文化工业”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规模化生产方式,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崛起,在激烈的批评声中,在当代艺术生产中客观地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以可视、可听而形象直观的影像手段,大幅度增强了信息来源,它依托产业链更是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电影《泰坦尼克》发行的当年,各项收益累计高达18亿美元,《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全球电影院热播的同时,全球书店的同名小说也在热销……
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学者是文化工业或说大众文化的最激烈的批判者,他们的批判也往往是我们站在精英主义立场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理论圭臬: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大众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被技术手段、商家强制与操纵。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将这种文化概括为一种“肯定文化”,其本质的缺陷在于文化作品“意义”的丧失。
表现在工具理性完全凌驾于价值理性,文化生产的工厂化、工艺化或制作化,使文化产品可量身定做、机械复制、批量生产。而标准化的、大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必然使受众丧失自己主体的思维和语言,乃至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感性化、同质化和简易化倾向。阿多诺将之称为意义的危机,指出真正的文化应当是具有否定性的文化,否定的艺术应当具有批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