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生产(5)

2014-05-04 01:08
导读: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看,这些用高科技手段生产,借市场商品化运作的艺术事实与传统的艺术活动、艺术创作相比较,仍然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精神

    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看,这些用高科技手段生产,借市场商品化运作的“艺术事实”与传统的艺术活动、艺术创作相比较,仍然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精神生产和消费仍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纯粹的价值消耗,甚至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必然替代前一代产品。从文学艺术产品的消费来看,即便大量艺术产品存在着被淘汰的命运,但古希腊艺术、莎士比亚戏剧、唐诗宋词、曹雪芹的小说以其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而具有时代的超越性,历来为接受者所共享。因为这些“纯审美文本”给消费大众留下了一个强有力的表述传统,传统的“艺术”或“审美”是当今的种种“艺术事实”和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另外,从文学艺术创作来看,其一致性首先表现为创作母题的一致性。如歌颂爱情的、歌颂英雄的、歌颂母亲的、歌颂生命的、歌颂生活的、歌颂劳动的、惩恶扬善的等等,可以说,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母题早在人类的神话时代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后世只是不断地在自己的时代重复这些基本命题。文学艺术史证明,每一个时代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这些可称得上是永恒的母题。今天,这些母题同样存在,既没有更多,也没有更少——只不过,这些永恒的母题经由现代的演绎,表现的方式已经与以往大不相同。

    其次,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仍然保持着某种张力,既贴近生活,又不等同于生活。贴近生活与超越生活历来是人们艺术实践活动的理想。从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倡导用民间语言写作,到启蒙运动狄德罗、莱辛的市民戏剧理论;从左拉实验小说强调的“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命题,都传达了文艺要回归生活的愿望。特别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包含了对人生存的完美状态所作的价值规定,即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审美与人类生存状态的内在一致性。它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标志着人的本性和人的生存的自然回归,无疑为人性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气与活力。而从法国新古典主义鼓吹“理性”,到德国古典时期康德们构建“审美王国”,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努力拉开与生活的距离,都力图保持艺术的超越性。当代社会的“艺术事实”,无论怎样,虽然与生活的距离从未如此近过,但它毕竟还不是生活,人们仍然把它当作现实的替代品,是用以表达或满足某些想象或愿望的手段。不过,由于作为大众文化的文学艺术前所未有地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它对消费大众的引导作用更强。据调查,一部电影《手机》竟导致很多夫妻轰轰烈烈闹离婚,而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又引发人们对婚姻作冷静反思。

    尤为关键的是,文学艺术的批判性与超越性仍然存在。虽然在大众化的文学艺术中,趣味通俗化是必然的趋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文学艺术的神圣本质,却使艺术与审美走出了象牙之塔,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极大地改变了艺术和大众的关系。当然,在另一方面,作为精英的文学艺术存在的根据就是永远要超越大众、超越现实生活,永远要保持对现实的批判。正如在传统时代,知识分子不会完全被统治者、被权力所操纵,在消费主义时代,知识分子也不会完全被大众、被市场所操纵。当消费大众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的时候,尤其是传统的精英们在很大程度上也大众化的时候,市场也需要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甚至是具有批判性和超越性的艺术作品。《哈里?波特》、《狼图腾》等畅销书并非完全是无个性的平庸作品或模仿之作。诚然,也不是所有的具有独创性的优秀作品都会被市场所接受或欢迎,可是反观历史,优秀作品不为时代(并没有市场化或工业化的时代)所接受的例子也同样比比皆是。而优秀的或伟大的作家被时代(也同样是古典时代)边缘化也不是历史的特例,倒常常是屡见不鲜的常态,屈原、李白、杜甫等等的命运不都是这样吗!因此,从整体上说,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和批判性并不会丧失。

    一方面,工业化的生产、市场化的导向固然会扼杀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品和艺术家,但这不是市场的特有功能,只不过市场的力量可能更强大一些罢了。事实上,工业化也好,市场化也罢,甚至特定时期宗教的掌控、政治的干预也好,要彻底地扼杀艺术(即使是纯艺术)也是不可能的。再者,虽然消费社会以消费大众为主体,但整个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构成,并不是只有消费大众存在,不管人数上他们有多少——毕竟还有拒绝消费的人,如隐居于瓦尔登湖的梭罗,任何时代这样的人都不可能彻底消失,而他们多是精英艺术的传人。相应地,消费大众同样也是复杂的构成,存在有各种消费倾向和消费趣味,其中也不乏欣赏精英艺术的消费者,而且参照发达国家的实际可以预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大众艺术修养水平的提高,精英艺术的消费群体有不断壮大的趋势。

    另一方面,传统审美的内涵本身也决定了不可能强求各种艺术范式绝对地一体化,而应是“和而不同”,在多样化中寻求自身存在的意义。可见,当代文艺的多元分化、多元发展既是一种趋势,也是唯一可以满足消费群体不同层次审美需求的直观现实。当代的文艺精英们或者直面现实,树立启蒙大众、提高大众审美修养的责任意识,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下寻到安身之所;或者固守精英特色,安于边缘,保持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

    注释:

    ①②③④《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第52页,第254-255页,第251页。

    ⑤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⑥⑦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第31页。

    ⑧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页。

    ⑨张晶、周雪梅:《论审美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6页。

    1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上一篇:试谈西方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