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有,还是无”断想(2)

2014-05-12 01:10
导读:西方后来出现上帝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命题。本体论证明说的是上帝的概念蕴含上帝的存在。这难以为东方人理解。说上帝不存在,这句话不可思议。

西方后来出现上帝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命题。本体论证明说的是上帝的概念蕴含上帝的存在。这难以为东方人理解。说“上帝不存在”,这句话不可思议。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海德格尔认为亲在具有优先地位。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上帝无始无终,全知全能。上帝全在(omnipresence)、全知{(omniconscie nce)、全能(omnipotence)。上帝作为自有永有的实体,乃因自己而有,这种有,乃是一切存在得以存在的原因,没有外因。他是自有(ens a se)自在(ens subsistens),包含一切的“在”和“有”。它是完全的“有”和“在”,是绝对的现实(actus purus)。从空间方面来说,他是无所不在,充塞宇宙,“我岂不充满天地么?”(耶23.23-24),从时间方面说,他是无始无终。惟其全在,才能全知全能全善。 “从无中创造”的观念,不是虚无的世界观,而是表明上帝克服了虚无,战胜了虚无,征服了虚无。上帝创造世界,并不是工匠制造意义上的创造,而乃明表明,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上帝是全体,上帝是一切。
黑格尔说,有两种势不两立的意见:一种意见是,只有“有”存在, “非有”不存在。他说,真理在这条路上。我觉得,这毫无疑问是对的。若说虚无或者“无”存在,那就是自相抵牾。牛羊用自己的角抵顶自己。另一条意见是:“ 有”不存在,“有”必然是非有。黑格尔说,这完全是非理性。对非有,我们不能认识,也不能达到,又谈何 “非有”!
哲学的出发点必然是“有存在”:“有”存在,或者,有“存在”。哲学家们在“存有”问题上琢磨和着墨多多,然而对虚无,却兴趣缺缺。海德格尔说,只有dasein(存在)才有存在。我们也可以说,“只要此在存在,就有存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在什么意义上,存在主义也谈论虚无呢?如果要问“存在究竟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能说,存在什么也不是。因为,一旦我们用“是什么”来说明存在,存在就变为一个存在者。这样,存在就成了“无”,什么也不是的“无”,因为,其意义有待讨论。这样,存在本身就不存在——尽管它让一切东西存在。海德格尔说的“无 ”,是指存在的本性,但不是存在的本体。存在必须成为虚无,从而让一切东西存在——房间必须腾空,以便装东西。但你不能说房间不存在。诸位研究海德格尔的虚无,不可以不注意及此。

二  古代印度哲学中的虚无观念

科学解释世界如何(How)存在,西方哲学和宗教探讨世界为何(Why)存在:为什么毕竟是“有”存在,而不是无物存在?!这个问题是西方哲学家从古代就开始研究的,而东方哲学对此问题的研究付诸阙如。古代印度人探讨的是世界“如何”产生。他们因而把“有”和“无”并列,而不是像希腊人那样把“存在 ”置于“非存在”之上。
在人类宗教和哲学史上,关于虚无的思考,起始于印度哲学。东方文明对于虚无的思考特别强烈。祸兮福兮?叶秀山说,印度、中国的“空”“无”,消极的虚无主义的色彩是一种精神枷锁。(《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宋继杰主编,下册,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26 页。) “无”和“有”是印度哲学两个基本的概念。早在《奥义书》之前,吠陀仙人就发现事物既是“有”也是“无”。他们提出,“无”既非“有”,“有”亦“非有 ”。“太初之时,此界为有,唯一无二”。亦有人云:“太初之际,此界为无,唯一无二,从无生有”。佛教接过“无、有”说,按照缘起性空论改造为“空、有说 ”。空,真谛;有,俗谛。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印度哲学吠陀时期,提出了“有”“无”的并立。从“有”“无”的并立中,印度哲学进一步发挥了“非有”“非无”的统一性。可见,讨论“无”,从一开始就遇到困难,因为你不能脱离开“有”单独讨论“无”。而且,对这个“无”本身,人们所能谈论的实在不多。这就是言“有” 易,言“无”难。吠陀初期说,“太初之际,此界为无,其后为有,有复发展,变为一卵。卵育一年,卵壳裂开,分成两片……”(《梨俱吠陀》X。 72.2-3。)梵的至高境界是“无”,依“无”而有,就是依梵而有,这个“有”,正是幻。世界之初,先无后有。印度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后来落伍,乃是有以致之。

古代印度的“有”“无”二元论,不可避免地导致虚无观念:“无既非有,有亦非有”。有和无,存在和非存在,都是虚无。
不过,虽然在印度哲学中没有唯一的至高的上帝,或如同希腊宙斯那样的众神的统治者,但贯穿吠陀书的主题是:在众神的后面存在着隐蔽的普遍的威力。这种未说明的力量就是万物的唯一的原初动力、“超越所有存在的存在”(being beyond all being),它自身分化为宇宙的许多单个方面。古代印度这个“绝对” (the Absolute ),字面意思是“太一”(That One )。《创世之歌》说:“那时,没有存在,也没有非存在”。按照印度古代哲学,万物、宇宙和其中的万有,都来自于“既不是存在也不是非存在”的原始状态。存在本身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万物的开端来自于这样的状态:既不是存在,也不是非存在。宇宙既不是来自某物(这和基督教大不相同),也不是来自虚无,而是来自“非有非无”。按照西方哲学“为什么毕竟是有而不是虚无”,说“宇宙不是来自某物”就是吊诡。然而按照古代印度思想,人们就必须超越西方人的习惯思维。但是按照西方哲学,这可能是毫无疑义的、难以理喻的胡说。                                                                                                                                                                                                                                                                                                                                                                                                                                                                               

上一篇: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