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如前所述,康德把审美能力纳入'共同感' 的一种艺术表现。但康德只满足于指出审美的一种'先验' 的基础,却忽视了它的无意识根源,看不到审美同'醉' 与 '梦' 之间的维妙维俏的内在联系,更没有分揭示审美风格在作者和读者中流连忘返的循环相互渗透关系。
实际上,美感的产生和审美功能,是在理性和感性之外,由某种难以言说的直观或创作冲动来实现的。这种直观可以采取多样形式,并在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同瞬间发生。康德曾经将人的直观形式限定为空间和时间两大类型﹔但在日常生活和创作实践中,直观可以比康德所分类的更复杂得多。而且,审美的直观也并不限于现实的时空形式﹔它往往以非标准的折迭交错样态,在超现实的多维度奇幻世界中展现出来。这就是尼采所说的梦境与醉意所构成的世界。真正的艺术家既不是靠理性,也不是单凭感情来创造和审美鉴赏﹔而是靠由梦和醉所混合而成的美感情趣和品味。按照尼采的说法,自然界就是最典型的梦醉结合的艺术品本身。只有天才和超人,才能像自然那样,将梦与醉结合起来,使自己变成为最美的艺术品。"一方面,作为梦的形象世界,这一世界的完成,同个人的智力或艺术修养全然无关﹔另一方面,作为醉的现实,这一现实同样不重视个人的因素,甚至蓄意毁掉个人,用一种神秘的统一感解脱个人" (Nietzsche, 1980: 25)。所以,美感是"自然的艺术冲动"(Kunsttriebe der Natur)。在太阳神和酒神之间,尼采更倾向于酒神,因为只有酒神的颠狂状态,才是艺术创造的最强大的动力。只有在醉狂状态中,艺术家才显示"痛极生乐,发自肺腑的欢呼夺走哀音﹔乐极而惶恐惊呼,为悠悠千古之恨悲鸣" (Ibid.: 27)。梦境所启示的,只是艺术美创造的起点﹔更美的幻景,必须靠醉狂,让无意识和象征性力量结合在一起,构成创作的冲动力量。只有在醉和梦相互混杂的心态中,美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本领才能达到'不唤自来'、并汹涌澎湃地呈现为艺术作品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心在狂舞,血在沸腾,灵感排山倒海而来,情欲膨胀到极点,不能自制,上下颤抖,创作的思想、情感、意境,共时地倾泻而出。这不但不是'理性',也不是语言所能表白和描述的。正是这种奇妙的情感冲动和创作意愿,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风格,渗透到作品中,等候观赏者的呼唤和再生产。
福柯的生存美学直接把审美的品味和创作的风格,纳入无意识的生活游戏境界,试图使生活本身的无规则游戏,成为审美的最高范例。所以,他在现实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寻找美的踪迹和美的表演可能性。福柯认为,只要人关怀自身的生活,他就会通过其使用的语言和各种象征性的手段,作为实现生存美的中介。生活本身必须通过语言和其它各种象征性手段,才能提升到美的最高境界。由于语言的实践游戏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生存美也只能通过无意识的表演才能实现。所谓无意识,并非脱离实践,也不意味着脱离历史﹔而是强调生存美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验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决定于人们使用语言总结和重演本身历史经验的本领和艺术。
福柯的生存美学所呈现和追求的美,就是具有特别区别性的个人生活风格和生活艺术。因此,严格地说,生存美学在其所追求的生活风格中,不但彻底地改变了美学的范畴和中心内容,而且,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本身的结合。
由于生存美学将实际生活本身当成美的实践,因而使美学概念从原来相当抽象的理论王国中彻底解放出来,同时地推动了生活和美学的双重革命﹕一方面使美学成为生活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把生活提升到文化和美学的层面,使人的生存提升为美的鉴赏和创造活动。也正因为这样,生存美学反对任何使美学系统化的努力,主张将美学同生活实践和关怀自身的技艺相结合,并使'生存'、'身体','欲望'、'快感'、'愉悦'和'风格'等,成为了美学的主要范畴。美是生活的伴随物;审美不同于人的认识活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以可能性的理想形态,呈现人的知情意在生活中同一切可能的世界的微妙结合模式。
亚里斯多德曾经在他的"诗学"第九章中深刻地说:历史学家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诗人则描述可能的事情。亚里斯多德至少已经看到了审美是人在生活中同世界的交流的产物。英国社会学家鲍曼(Zygmunt Bauman, 1925- )早已发现现代社会文化概念转变的必要性,提出了'文化作为实践'的重要理论(Bauman, 1999)。文化基本上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化形态,也是生活的一个基本内容和形式。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化;失去了生活的内容和特色,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只剩下它的空洞洞的躯壳或形式。美是文化的灵魂;没有一种文化是不靠美的感受和实践来维持它的生命力的。文化的建构和创新,总是以对于美的追求为基本动力。所以,归根结底,人类创造文化的目的,就在于寻求美的理念及享受。人类创造文化,本来就是为了享受美感,提升自己的美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本身,不断地朝着更美的高层次发展。
美和生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生活由于有了美,由于有了对于美的无限追求,而变得更加美丽和可爱。美本身也由于生活的强大生命力及其不断改善和提升,而不断变换其内容和形式,使美本身无止尽地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产生出绚丽多彩和具有无穷生命力的美的形象和感受能力。美不断地在抽象和具体、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领域中穿梭展现,使人类生活迤逦伸展,在新的时空结构中连连开拓新的境界,一再地更新重生,妙趣横生,婉丽婀娜。
2 后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的特征
审美过程是人面对其生活环境时所主动进行的一种创造活动,显示人不是消极被动地听任客观世界的安排,而是依据自身所期望的快感满足方式和个性的特殊偏好,通过自己的经验及品味标准,在改造世界中,做出自身的品味判断,实现自身的特定超越目标。
所以,审美品味作为人的生存的基本实践,作为一种创造活动,并非静态的固定结构,也不是始终采用同一标准﹔它是充满创造性和经历曲折的实施过程,其间不仅因时间地点及其具体对象的差异而有所变化,而且,也随着这个实施过程的延伸,在其不同的鉴赏和创造阶段,表现为极其不同的表现风格。这就意味着品味的实施过程,既同人们实际进行中的审美过程、审美态度、审美期待、审美注意以及审美联想等活生生的因素的复杂交错演变,保持密切的关系,又同人们的历史经验和未来的生存方向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