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文化与权力(5)
2014-12-27 01:07
导读:十、并非结论的结束语 和所有的大师一样,布迪厄的文化理论远不是无懈可击的。布迪厄在研究精化与大众文化的区隔的时候,尽管扮演成一个比较客观
十、并非结论的结束语
和所有的大师一样,布迪厄的文化理论远不是无懈可击的。布迪厄在研究精化与大众文化的区隔的时候,尽管扮演成一个比较客观的、价值中立的分析者的形象,但当他强调精英文化对于大众文化的优势的时候,他主要批判的事实是,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分布使得广大被统治阶级被剥夺了接受精英文化的机会,在批判的同时他不知不觉的暗自同意了资产阶级精英文化是合法文化这一信念。对于芸芸大众在观看情感悲喜剧的电视连续剧时抹眼泪,布迪厄不屑一顾。他一方面说到文化的任意性,文学艺术并没有属于她自身的固有本质,但是另一方面明显地又同意精英文化把大众文化区隔为低劣的逻辑,对于受众在观赏文学艺术所投入的感情深度予以符号排斥。布迪厄也看不到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抵抗,关于这一点,我们读读巴赫金、德塞特或者费斯克会不无裨益。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虽然口口声声强调文化的相对自主性,但是在实际研究中,他却既不尊重文化的历史性,又忽视文学艺术本身的塑造力量。文化历史性与文化任意性这两者之间的悖论式张力并没有得到布迪厄很好的解决。这方面彼得?彼格尔对他的批评仍然不容轻轻放过。布迪厄将自己的任务界定为反对形形色色的不平等和符号控制,因此将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他认为知识分子在统治阶级中被统治的位置,与工人阶级等被支配阶级存在着结构上的对应,因此知识分子应当可以成为下层人民的代言人。但是他没有说明下层人民接受知识分子教育的现实途径。实际上,布迪厄本人艰深晦涩的文字足以将一般学人拒之门外,更遑论普通劳苦大众了。这就有理由怀疑他的理论规划还没有超越乌托邦冲动的层面。而且,结构上的对应既不能说明知识分子的确已经了解了工人阶级,也不能说明工人阶级渴望了解他们的代言人说了一些什么。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布迪厄正在越来越深的进入汉语学术界。借鉴、布迪厄的理论资源的学人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布迪厄已经有《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自由交流》、《关于电视》、《实践与反思》、《艺术的法则》五部著作被译成中文,据称,今年商务印书馆将有包括《区隔》的四部布迪厄的译著问世,这显然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不过,需要警惕的是,布迪厄论述的一些文化理论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现实。他不能摆脱一个欧洲的白种男人固有的局限。要避免将他的理论资源非法挪用,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语境加以修改。比如说,他的阶级分类许多具体方面在中国就绝对无效。
他认为大学教授是统治阶级,小学教师是被统治阶级,在中国,许多大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比一些著名的中小学教师就要相差甚远。再比如说,他的场域理论与文化自主性的理论,应用于向现代性迈进的中国,必须非常小心。但无论如何,布迪厄这位以后卫姿态出现的先锋派思想家必然会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学术资源,这一点似乎是毫无疑义的。
上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