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学到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省思(7)
2015-01-11 01:08
导读:24 胡适:《先秦名学史·前言》,《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25 《胡适口述自传》,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24 胡适:《先秦名学史·前言》,《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25 《胡适口述自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26 均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册。
27 胡适把哲学史理解为“评判”的科学,受到文德尔班的哲学史影响。他的“大纲”导言所附“参考书举要”中,就列有文氏的哲学史著作。不过他并没有真正领会文氏所说“批判-哲学的科学”的涵义,而把“批判”误读为一种价值颠覆。
28 参见金岳霖为冯友兰哲学史所写《审查报告》,收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9 《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7页。
30 引文转自章清:《胡适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页、155页。
31 参见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饮冰室文集》三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版。
32 同上。
33 胡适:《先秦名学史·导论》。
34 参见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中国哲学线索》二文,《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册。
35 张荫麟:《评〈中国哲学史〉上卷》,《三松堂学术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几个问题──答适之先生及素痴先生》,《三松堂学术文集》。
37 参见《中国哲学史·绪论》中“历史与哲学史”。
38 均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6页 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39 《审查报告》。
40 《中国哲学简史》第282──283。
41 冯友兰:《新理学》,《贞元六书》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6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42 《中国哲学简史》第289──290。
43 参见冯友兰:《新原道》,《贞元六书》下册,第843页。
44 参见冯友兰:《致容庚(希白)书》,《三松堂文集》第451页。
45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自序,人生出版社1966年版。
46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序,学生书局1984年版。
47 同上。
48 〈导论篇〉序。
49 引文均见《导论篇》自序。
50 同上。
51 《导论篇》自序。
52 同上。
53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84-385页。
54 《原道篇》自序。
55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56 牟氏把清代汉学视为中国思想发展的坎陷,认为明以后中国哲学的法度规模就消散了,因此他要接上宋学的路子。参见《客观的了解与中国文化之再选》一文。
57 《现象与物自身》,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58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59 引文转自罗义俊:“客观的了解与创造性的重建──读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见讲》”,见《中国哲学十九讲》附录。
60 参见《哲学解释学》第27页。
61 《中国哲学的性质》,第2页。
62 参见《中国哲学史十九讲》第381-382页。
63 参见《中国哲学的特质》
64 参见《中国哲学十九讲》
65 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8-79页
66 同上
67 marx weber,ideal types and theory construction,from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以下简称rpss,new york,1968,p503
68 参见karl mannheim,ideology and the sociology,rpss,p114-115
69 参见《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第85页
70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第20页
71同上
72 《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1页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73 笔者这里借用黄克剑先生以“应然提撕”来讲价值形上学的思路。
74 参见《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2 页
75 参见ideal types and theory construction
76 marx weber:“objectivity”in social science,rpss,p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