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2)
2015-01-30 01:31
导读: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必然与主体使然的统一。人类历史的演变有着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而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外在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必然与主体使然的统一。人类历史的演变有着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而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外在于主体的纯粹过程,它本身就是主体的活动规律。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主体把握历史发展必然性基础上的一种自觉选择和追求。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和类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类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 ,可见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类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而类的全面发展又为个体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总之,类与个体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曲折前进的辩证特性。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然、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自然的物质条件,有赖于社会各要素的发展,而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显现出复杂多样的联系。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然、社会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需要对这个问题上的种种认知误区加以澄清。
第一是“割裂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谈人的全面发展没有现实性,理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而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割裂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逻辑联系。其实,“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⑥]
第二是“自然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只要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人的全面发展自然就会实现。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主体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的能动实现的过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三是“速成论”,认为只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很快就会实现,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第四是“狭义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的均衡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意味着社会分工的消除等。这些都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的简单化的理解。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首先有必要对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历史境况进行简略回顾。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今天中国人发展的整体面貌。传统社会中,自然—历史—社会所建构的三维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稳定的人格框架、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其特点是:一方面,在看待人与社会、自然上具有整体观念,强调“天人合一”,突出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⑦]的奋斗精神和勤劳勇敢、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美品德;民本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浓厚,等级观念、重义轻利、明哲保身、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观念的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负面严重地着人的发展。步入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逐步瓦解,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经历了剧烈的冲突和不断的碰撞融合,构成了传统—近代—东方—西方四位一体的文化环境,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古今中外文化共同塑造的特点,人的发展轨迹发生重大转折,人的现代化雏形开始逐渐形成。
再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受当时国际国内复杂背景和体制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仍然被定位在革命之上,认为人性主要是阶级性与政治性,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以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为主的全面发展。这显然是欠合理的。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从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促进人的需要发展出发,通过不断调整以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发展的互动性日益突出。第三个阶段,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如何现实地解决这个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日趋紧迫。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从价值目标到具体行动纲领的关键性转变,相信对于新时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