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心目中的哲学:一个现象学的审思(4)
2015-02-07 03:05
导读:“苏格拉底:亲爱的斐德若,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斐德若:我从克法罗的儿子莱什阿斯那里来,到城外去散步。因为从天亮起,我就坐在他那里,一
“苏格拉底:亲爱的斐德若,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斐德若:我从克法罗的儿子莱什阿斯那里来,到城外去散步。因为从天亮起,我就坐在他那里,一直坐了很久。我们公同的朋友,阿库门也在场,他劝我沿着这条大路走,他说这比运动场的院子里要爽快些。
......
苏格拉底:你们在那里拿什么消遣?莱施阿斯拿他的文章来款待你们,那是一定的喽?
斐德若:我可以说给你听,如果你不忙的话,可以陪我走远一点。
苏格拉底:忙!?那里的话!......
斐德若:那么,跟我一道走吧。
苏格拉底:你就开始谈吧。
......”[4]
于是苏格拉底便和他边走边谈。谈话的内容翻译成中文有87页之长,有5万多言!这段话反映的差不多就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进程。从现代人的观点看,他们游手好闲,尽管不很好吃,却很懒做:他们逛市场,谈论诸神和世界,分析人生意义,争论什么是善,什么叫勇敢。
他们从来不谈生意经,或者什么实用的东西。据史学家推测,当时雅典城里的正式公民有两万人,而二等公民,即外国打工仔和奴隶有二十万。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奴隶养活着一个雅典公民。有人为城邦的公民们的生活而从事生产劳动。市场上逛街侃大山的人们都是贵族或奴隶主。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奴隶主并不如后来的奴隶主那样,占有成百甚至成千的奴隶。雅典城邦的公民家里一般都有几个奴隶,包括郊区的务农的公民也一样,多则十来个,少则一两个。奴隶同主人在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尽管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超出一般人可承受的范围。通过伊索寓言中奴隶对主人的捉弄,以及亚里士多德在遗嘱[5]中对他的家奴作的安排,可以想见,他们之间的实际关系可能与今天小保姆同主人的关系类似,当然,这不是指他们的身份上的质上的差别。奴隶不管在家里怎样随便,和主人关系怎样融洽,在主人的意识中,在获得自由之前,他们毕竟不是人,而是可以买卖的“物”。也许他们的地位同中国汉唐时期丰足人家里的奴才丫鬟的地位类似。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总之,希腊城邦的公民不用为生活操心,加上他们对饮食要求极其简单,不知高消费为何物,因而有条件沉溺于无休止的精神空谈:logos[6]。我们中国人的祖训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或者讷于言,而希腊人恰恰相反,崇尚空谈是贤人智士的气质和风范,认为这是才是真正的sophia(智慧)的活动。这种崇尚空谈之风恰恰是哲学诞生的温床。这种智慧“空谈”中的佼佼者,便被人们誉为sophos(贤者)或sophistes(智者)。被视为希腊学者第一人的泰勒士就是当时著名七贤士之一。[7]这些贤者都是有身分有产业的人,无需为生计操心。他们利用闲暇空谈世界的构成,人的本性,预言城邦的未来,讨论城邦的立法。凡是有智慧,意见高人一筹者,大家便听从之,使他的意见变为立法,或付诸实施。我们在哲学史中看到的苏格拉底之前的所谓希腊早期哲学家,都是这类人物。他们当时并不被人称为哲学家,哲学家的头衔是后人封的,就如同我们今天把孔子叫成哲学家一样。
在泰勒士那个,希腊语汇中尚没有出现philo-sophos(哲学家)这个词。我们在哲学史中经常读到,古希腊哲学始于泰勒士,但是实际上哲学这一概念,却是到了柏拉图时代才形成的。爱奥尼亚的哲学家把自己叫做historie,后来西方文化中的历史(history)一词,就是从这个字来的。但是在古希腊,historie这个字是“研究”的意思。从从西方学者掌握的材料看,在柏拉图时代之前,希腊文献中当无哲学(philosophia)一词。
众所周知,哲学(philosophia)有两个字组成。philo是爱的意思。在philo后面加上一种对象,就构成一个新词,用以指称对该中事务的嗜好或迷恋。如好酒(philoposia),好吃(philotrophia),好学(philo-mathia),好财(philo-plousia),好誉(philo-timia)。这种构词法在希腊语中是十分常见的。所以,柏拉图时代构成新词,philo-sophia,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