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钟惦棐的困惑与当代电影美学的使命(4)

2015-02-09 01:34
导读:我们认为,对电影艺术内在审美结构的正确把握应是:造型视听艺术是服务于、服从于叙事结构的,并且,是在叙事结构的运动中才能显示出造型、视听艺


  我们认为,对电影艺术内在审美结构的正确把握应是:造型视听艺术是服务于、服从于叙事结构的,并且,是在叙事结构的运动中才能显示出造型、视听艺术的真正力量。象征、类比、隐喻、暗示等修辞功能确是大有潜能可开掘,但它们毕竟是表达思维主体时的修辞作用,不能舍本逐末。

  第三,是对人的思维运动过程的认识模糊,而导致以为能够不分好、坏一概谈化,甚至排斥情节。

  1985年,钟老在《“离婚”后话》一文中,就电影中情节的重要性作了如下精彩的概括:“电影家的本事就是要在一百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把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银幕上。……真正的艺术家是‘残酷’的,他要控制你的脉搏和呼吸。这种经验,我们都是有过的。《红楼梦》写的林黛玉之死,《复活》写玛丝洛娃终于选择和西蒙松一起去西伯利亚服苦役,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写罗密欧服下真正的毒药而朱丽叶从麻醉中醒来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这种折磨人的效果,往往来自戏剧的高潮,而在此之前,即引向高潮的故事情节同样是重要的,如果只有高潮,前面松散拖沓,也决不能收到高潮的效果。”但是,钟老接着又谈到“作为电影,尤其在强调‘非戏剧化’、‘非情节化’的今天,如何收到这种效果,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这里,钟老虽然没有肯定探索片的“非情节化”的倾向,但也并没有从理论上批评这种倾向。在电影是否要有情节的问题上,钟老再度出现了困惑。

  我们明确地认为,电影作为思维的视听艺术,其思维的主体部分应是以情节发展为中心的思维过程,为什么要把情节提到电影思维的主体部份那么重要的地位呢?这是与人的思维运动过程有关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人的思维运动是由悬念、问题启动的。在对悬念、问题进行探索过程中,科学家和电影创作家的思维结构都是一致的,即都要从现象出发,进行择选和比较,然后寻找因果联系。二者的区别是:当他们大致走完了自己具体的认识进程,达到了对认识对象的逻辑关系的一定把握之后,科学家是站在终点用逻辑来表述;电影创作家是回到起点用形象来再现。而情节正是(电影创作家)在思维寻找有因果联系的现象片断中逐步推动,伴随着时空的推进,伴随着正确与错误,伴随着喜怒哀乐构成的。整部电影的剧情或思维过程在情节中才可实现。思维和情节的关系,是情节头尾呼应的统一性,为思维的专题性所规定;情节因果逻辑关系的不可颠倒性,为思维的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不可逆性所规定(时空关系可逆,也可颠倒);情节的阶段性,为思维的层次性所规定。

  可以这么说,没有了情节性,也就没有了电影的故事性。而故事性一旦消失,导向观众层层思维的“驱动力”就失灵。探索片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达到“无情节”地步,只不过是“淡化情节”追求散文风格而已,便遭到了观众的冷漠。假如真的“无情节”了,电影也就“无观众”了,而一旦“无观众”,电影就最终失去自身。

  观众对情节的兴趣,正是对于思维的兴趣,一旦入了情节,观众的思维自然会活动起来,表现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当情节出乎意外时,观众思维会兴奋,而情节又合乎情理时,观众思维又会认同。探索片被观众抛弃,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强调所谓的“电影意识”中将电影结构中的极为重要的情节性给扔掉了,如《猎场扎撤》就因为情节淡化,造成交代过分简约,令观众费解;再如《海滩》,银幕上的三位老渔夫与痴呆儿木根,竟九次穿越海滩画面横向来去,其中一两镜头对准落日(或旭日)静止长达一分多钟,令观众生厌。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般性工作思维是为间接兴趣所推动的。如工程师设计产品,是为产品所带来的好处所推动;而娱乐性思维只指向更有直接兴趣的事物,如消费品,如爱情、娱乐、成就感等。

  人所最感兴趣的其实主要是人本身,是人的各种既特殊又共同的属性(包括人的各种需要及满足),所以,电影艺术的反映对象主要是人(象《狐狸的故事》、《鸭子的故事》、《米老鼠与唐老鸭》等也着眼于它们和人性沟通处来描述的)。
上一篇:论墨家进步的社会政治观及其哲学基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