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1)(3)
2015-02-23 01:04
导读:2324 □□以贤则民自足,毋加以力则民自 2325 0876 可以治国。不御以道,则民离散。不养 0826 则民倍(背)反(叛),视之贤,则民疾诤,加之以 0898 则民
2324 □□以贤则民自足,毋加以力则民自
2325 0876 可以治国。不御以道,则民离散。不养
0826 则民倍(背)反(叛),视之贤,则民疾诤,加之以
0898 则民苛兆(逃);民离散,则国执(势)衰;民倍(背)
0886 上位危。平王曰:“行此四者何如?”文子
今文
文子问“政”。老子曰:“御之以道,养之以德。损而执一,无处可利,无见可欲,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无矜无伐。御之以道则民附,养之以德则民服,无示贤则民足,无加以力则民朴。无示以贤者、俭也,无加以力,不敢也。下以聚之,赂以取之,俭以自全,不敢以自安。不下则离散,弗养则背叛,示以贤则民争,加以力则民怨。离散则国势衰,民叛则上无威,人争则轻为非,下怨其上则位危。四者诚修,正道几矣。” 竹简《文子》中的这段话基本上是连贯的,根据今本,我们可以串联如下:
平王曰:“为正(政)奈何?”文子曰:“御之以道,[养]之以德,勿视以贤,勿加以力,□以□□……□言。平王曰:“御……[御之以道则民附,养之以德则民服,勿视]以贤则民自足,毋加以力则民自[朴]可以治国。不御以道,则民离散。不养则民倍(背)反(叛);视之贤,则民疾诤,加之以[力]则民苛兆(逃);民离散,则国执(势)衰;民倍(背)……上位危。”平王曰:“行此四者何如?”文子
竹简本和今本都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讨论“御之以道,养之以德,勿视(示)以贤,勿加以力”这四者在执政中的作用问题,论题非常集中。但是,今本文子中的“损而执一,无处可利,无见可欲,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无矜无伐”显然是添加进去的内容。《荀子·不苟》谈到了“可利”与“可欲”的问题:“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王弼本《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王弼本《老子》五十八章:“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今本《文子》把这些格言叠加起来,尽管“不见可欲”和“无加以贤”有点关系,但这些内容整体上和上下文的语境格格不入。
而简文中很重要的“……可以治国”、“不御以道”为今本所无。简文紧接着的“不御以道,则民离散;不养则民倍(背)反(叛)”,在今本中对应为“不下则离散,弗养则背叛”。“不下”的内容也是添加进去的,而这种添加是以割裂竹简《文子》为前提的。另外《老子》中常有“民自化”“民自正”“民自朴”等说法,“自”在这里是“自然而然”之意。竹简本中有“自足”一词,肯定还有“自福”“自朴”之类的词。今本删去“自”,而只言“民足”“民朴”。显然是竹简本更接近于《老子》本义。问“为正(政)奈何”的问题被简化成了 “问政” ,“行此四者何如?”的疑问句也被改编成了“四者诚修”的陈述句。
5、竹简本中的一些思想为今本所误解。
2255 平王曰:“子以道德治天下,夫上世之王
2376 观之古之天子以下,至于王侯,无□□
0877 欲自活也,其活各有簿[薄]厚,人生亦有贤
2252 □使桀纣修道德,汤武唯[虽]贤,毋所建
2213 以相生养,所以
2206 相畜长也,相□
2212 朝请不恭,而不从令,不集。平王
0567 □者奈何之?文子曰:“仁绝,义取者,
2321 诸侯倍[背]反[叛],众[人□正,强]乘弱,大陵小,以”
文子问曰:夫子之言,非道德无以治天下,上世之王,继嗣因业,亦有无道,各没其世而无祸败者,何道以然?老子曰: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然其活有厚薄,天下时有亡国破家,无道德之故也。有道德则夙夜不懈,战战竞竞,常恐危亡,无道德则纵欲怠情,其亡无时。使桀纣循道行德,汤武虽贤,无所建其功也。夫道德者,所以相生养也,所以相蓄长也,所以相亲爱也,所以相敬贵也。夫聋虫虽愚,不害其所爱,诚使天下之民皆怀仁爱之心,祸灾何由生乎!夫无道而无祸害者,仁未绝,义未灭也;仁虽未绝,义虽未灭,诸侯以轻其上矣,诸侯轻上,则朝廷不恭,纵令不顺;仁绝义灭,诸侯背叛,众人力政,强者陵弱,大者侵小,民人以攻击为业,灾害生,祸乱作,其亡无日,何期无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