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1)(5)
2015-02-23 01:04
导读:6、 今本中有有意添加的衍文。 0880曰:“人主唯(虽)贤,而曹(遭)淫暴之世,以一 ——竹简本 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今贤人虽有道,
6、 今本中有有意添加的衍文。
0880曰:“人主唯(虽)贤,而曹(遭)淫暴之世,以一
——竹简本
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今贤人虽有道,而遭淫乱之世。以一人之权,而欲化久乱之民,其庸能乎?”
——今本
今本中把“人主唯(虽)贤”改为:“人主虽有道 ”。虽然保留了“平王问文 子”但加入了“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以特意突出老聃。这种添加大概就是后人以为“文子”是老子弟子的根据。 7、竹简文中有少量内容与今本《道原》、《精诚》、《微明》《自然》等篇的部分内容相似而不同,另有相当内容不见于今本。
2481 毋刑(形)、无声、万物□
——竹简本
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有形则有声,无形则无声,有形产于无形。故无形者,有形之始也。 ——今本《道原》
0899 下,先始于后,大始于小,多始于少。
——竹简本
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
——今本《精诚》
0818 令远者来,令□□□□□
——竹简本
近者悦,远者来。与民同欲即和。
——今本《微明》
0916 江海以道为百谷王,故能长久功。
——竹简本
今文 江海近于道,故能长久与天地相保
——今本《自然》
以上所述足证竹简本与今本在内容上虽然有一致之处,但很多地方相去甚远,不能相提并论。二者在形式上更是大异而小同:
8、竹简文中的单字词在今本中成了复合词。
0581 产于有,始于弱而成于强,始于柔
2331 于短而成于长,始于寡而成于众
——竹简本
夫道原产有始,始于柔弱,成于刚强;始于短寡,成于众长。
——竹简本
9、 整个竹简《文子》行文都比较自由,和问答体的格式相一致。今本则讲究对仗、排比,注意用词的雕饰,是纯粹的书面语言。
10、竹简本为问答体。今本《文子》中《九守》、《符言》、《上德》、《自然》、《下德》、《精诚》诸篇均为语录体,除《精诚》篇有一处作“文子曰……”之外,都以“老子”曰引起下文。以上六篇已占今本的一半篇数。《道原》处有一处为“孔子问道……老子曰”之外,其他各章均以“老子曰”开篇。以“文子问……老子曰”的格式行文的,《微明》有两处,《上仁》有三处,《上义》有一处,三篇的其他各章还是“老子曰……”。《道德》中有八处“文子问……老子曰”,另有一处为“平王问……文子曰”,此外的十一章还是以“老子曰”开篇。可见,今本《文子》的大部分内容是由“老子曰”引起的语录体形式,问答体形式只占很小的部分,且问答者不尽相同。
11、竹简本部分内容和今本《道德》篇的关系最为密切,今本《道德》篇中问答体部分简文均存。但竹简文均为“平王问……老子曰”,无一处作“文子问……老子曰”或“老子曰”。而《道德》篇其他以“老子曰”开篇的各章,均找不到明显与之相对应的简文,而这些内容中的绝大部分又恰能在《淮南子》找到原文。
12、在竹简中,对于同一问题的讨论,由于文字中间屡次出现“文子”“平王”,可以肯定他们的提问和回答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展开的。但是,在今本《文子》中问题被概括,回答也被整理成一气呵成的形式。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今本《文子》的晚出。
13、竹简《文子》分上下经,但是是否有篇题难以确定,今本《文子》则大多分为十二篇。有的学者提出,竹简《文子》中至少有《圣智》、《明王》两个篇题。(6)但是,2465号竹简“《文子》上经,圣□明王……”中,“圣□明王”最通顺的释文应该是“圣帝明王”,《管子·桓公问》:“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刘向、刘歆父子的议论,多次使用“圣帝明王”。实际上。2465号竹简可以断句为:“……《文子》。上经,圣□明王……”而0909号竹简“□经》者,圣知之道也。王也不可不”,有可能是指《文子》下经。那么,2465号竹简和0909号竹简所代表的应该是说明《文子》的主旨及其意义的“序”(“叙”)“要略”之类的内容。也许竹简本的《文子》只分为上下经,那么,“九篇” 的分类则可能是刘向、刘歆父子的成果了。另外,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既然是九篇,它的内容一定很多,实际上和竹简《文子》一起出土的竹简《六韬》,至少有三十一个篇题,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竹简本文字只有1400多字,即使是今本六卷的《六韬》字数也不是很多,五千言的老子就有八十一章之多。也就是说,古本《文子》的九“篇”,实际上等同于九“章”,而不是九“卷”,每一章的字数并不多,竹简中出现的“百一十八字”之类的标注就是明证。《范子计然》曾有十五卷之多的记载,但是《续知不足斋丛书》所收录《计倪子》只有一篇,程景沂评论说:“唐《艺文志》《范子计然》十五卷,计倪合范子之言也。今之《计倪子》一篇,实系全书无疑。余家藏秘书,素有此种。”也可以作为旁证。程景沂还特别说明《意林》以为计然“姓辛,名文子”,但《文子》与《尹文子》及《计倪子》,“名同而实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