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1)(4)
2015-02-23 01:04
导读:竹简本中的“不从令”即不听从命令,《吴子·应变》“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从令者诛。”《管子·七法·四伤》:“教伤则从令者不辑,众伤则百姓不
竹简本中的“不从令”即不听从命令,《吴子·应变》“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从令者诛。”《管子·七法·四伤》:“教伤则从令者不辑,众伤则百姓不安其居。”“辑”和“集”同义,《韩非子·说林》:“甲辑而兵聚”。《孙子兵法·九地》:“卒离而不集﹐ 兵合而不齐。”
前文已经证明,秦始皇称帝以后,把“朝聘”改为“朝请”。因为废分封,立郡县,加强皇帝的集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改革,与之相适应,“朝请”一词是在秦始皇称帝以后才出现是非常可靠的。汉承秦制,沿用“朝请”的说法也就毫不奇怪了。今本《文子·道德》中与2212号竹简对应的文字是:“诸侯轻上,则朝廷不恭,纵令不顺。” 竹简本的“不集”“平王”等重要的信息都被遗漏了,“不从令”被改成了“纵令不顺”,“朝请不公”更被改成了“朝廷不恭”,显然是今本《文子》没有理解竹简《文子》中的说法,甚至是有意改窜“朝请”这一标志性的名词。
2262 曰:“吾闻古圣立天下,以道立天下
0564 □何?文子曰:“执一无为”。平王曰
2360 文子曰
0870 (天)地大器也,不可执,不可为,为者贩(败),执者失。
0593 是以圣王执一者,见小也。无为者
0775 下正。”平王曰“见小守静奈何?”文子曰
0908 也。见小故能成其大功,守静□
——竹简本
文子问曰:“古之王者以道莅天下,为之奈何?”老子曰:“执一无为,因天地之变化。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执者,见小也,见小故不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今本
今本中的“天下,大器也”,在竹简文中是“天地,大器也”。此处是不是竹简文抄录有误呢?恐怕不是。“地”与“下”在字形上相去甚远,抄错的可能性不大。帛书《老子》中的“可以为天地母”,在通行本中都是“可以为天下母”,意义不同,郭店《老子》依旧做“可以为天下母”,反而和通行本一致。由此可见,竹简《文子》是受了帛书《老子》,把重点放在“天地”上,而不是“天下” 上。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竹简文子认为天地是“不可执,不可为。执者失,为者败”的大器是有根据的。而且正好与今本中的“因天地之变化”语义相连贯,很可能“因天地之变化”为原书中的内容。今本却把“天地,大器也”改成了“天下,大器也”。
这个假设或许不是臆断。《管子·心术下》云:“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与之同光,天地与之同理。”可见“执一”与天地有密切关系。《荀子·尧问》也说:“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更明确地把“执一”和天地联在一起。在《荀子》中这是舜回答尧的问题时说:“执一如天地”。竹简《文子》却认为:“天地,大器也,不可执,不可为。执者败,为者失。”反映了道家“因天地,顺自然”的一贯思想,我们甚至可以把《文子》中的这句话看作是《荀子·尧问》中“执一如天地”的反命题。今本《文子》显然没有理解“天地,大器也”的含义,而改成了“天下,大器也”。另外,今本《文子》中言:“见小,故不能成其大功”,在竹简文中却是:“见小,故能成其大功”,意思正好相反。《老子》云“正言若反”,通行本《老 子》五十 二 章:“见小曰明,守弱曰强。”王弼注:“为治之不在大。见大不明,见小曰明。”足见《老子》的本义是由“见小”而“成其大功”。竹简文中以“见小”解释“执一”, 以“守静” 解释“无为”,更可证竹简文:“天地大器也, 不可执,不可为”不误。今本《文 子》却认为:“见小, 故不能成其大功。”正如李学勤先生所指出的:“这说明改窜者不曾看懂《文子》原文。”(5)但是根据现有文献,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
张元济《通玄真经校勘记》:“《道德篇》:‘执一者,见小也,小故能成其大也。’与上文‘执一无为,因天地与之变化,天下,大器也’相贯洽,《子汇》为文:‘执者,见小也,见小故不能成其大也’与上文义旨显然刺谬矣。”可见,在传世本《文子》中也有见小也,小故能成其大也”的语句。基本保存了古本《文子》中的原义。张元济所校《四部丛刊·通玄真经》以唐道士徐灵府(默希子注)为底本,取校道藏本《通玄真经》、《子汇》本《文子》,旁参《道藏》本《文子缵义》而成,张氏于文后作跋曰:“《文子》旧注,北魏以来有徐灵府、朱元、杜道坚四家。《四库》所见,惟杜注七篇而已。此为徐灵府注,按《唐志》载天宝中灵府注《文子》上进,诏封通玄真人,号曰《通玄真经》题默希子者,灵府道号也,《崇文总目》仅列其名而注明已阙,则在宋时已极为罕见。光绪癸未长洲蒋风藻刻入《铁华馆丛书》,成都杨宗敬摹入《留真谱》,世人始得见之,蒋刻文多脱漏,读者尝以不见庐山真面目为憾,此即蒋刻之祖本,”张氏言索此祖本颇费周折,而且古字甚多,不乏谬误脱漏,但是张氏仍认为“千人皆见之,失虽多,无害宋本独具之长,罕而弥贵。若夫存是去非,厘为定本,见仁见智,犹有俟于后贤。”可见《文子》的版本流传颇为复杂,屡经损益,更需要“存是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