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其独也」涵义之新探释(上)(1)(5)
2015-02-23 01:04
导读:「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
「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堯想伐滅三個
政治不好的小國,但臨朝時卻對這事感到不安心,便問理由於舜。舜於是給他指出說:這三個小國,就像野生植物的存在一樣,你本大可以輕伐,怎會安不下心來?但往昔天上曾有十個太陽,萬物皆受光照;後來你認為十個太陽太猛烈,便派羿去射日,而你的德也開始猛於十日。因以後凡是你認為惡劣不順心眼的,都可以用對付十日的方法來對付。現在你的不釋然,就正是害怕自己的用兵會流於專暴。〔6〕
「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這當是聖人對「過」的警惕和慎戒!
此所以莊子嘗於〈逍遙遊〉篇設言強調「聖人無名」,復再在〈大宗師〉借顏回與孔子來說「坐忘」,可見這問題的重要。
而由上面的一段話,我們可窺到舜的卓識以及堯的自省能力之強,亦知察到具有先知先覺能力的智者是可給人帶來天道之尊。故此〈刻意〉篇上有說:「賢人尚志,聖人貴精。」
其九,對於聖人的心能弘揚天道,又能自梳理一些蕩德塞性的心物心知,這便是郭店簡《五行》的所謂「聞而知之,聖也」(第25-26簡),也是所謂「聖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第26-27簡)。因為聖人能「慎求之於己」,由知道一己的天性既有善美之得,便「自謙」地想到也會有不善不美之失,亦即能先看到吉凶禍福之根由而早為之禦,自求正於心,固本培元。這是《中庸》說:「至罩道,可以前知」(第24章)的一義。而君子則是在看到別人的善美行為時,便會想到這是君子道,並有心效學;又知以前車為鑑,去檢點自己的行為,知所趨吉避凶。這則就是所謂「聞君子道,聰也(《五行》之《說》解此謂『聞君子道之志耳而知之也』)」(第26簡),「見而知之,智也」(第30簡)。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故《文子.道德》之言「聖、智」,乃有語謂:「聞而知之,聖也;見而知之,智也。故聖人常聞禍福所生而擇其道,智者長見禍福成形而擇其行。聖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禍福所生;智者先見成形,故知禍福之門。」
但聖人的「聞道」又是自何方聞之?對此,《五行》之《說》謂是聞自「天道」(「『聰則聞君子道』,道者,天道也」),莊子則說是「聞之疑始」(〈大宗師〉),兩者其實二而一。「疑始」,意思上當同於簡書《恆先》所說的「或作」,皆是設為因於道之無為,而成初有而未形之物的性體(「有出於或,性出於有」),而恆以無為為用(「或,恆焉;生或者,同焉」)。換言之,在《恆先》篇中那出於天道無為,先於「氣」而有的「或作」(「有或,焉有氣」),與《莊子.大宗師》所說的「疑始」和郭店簡《太一生水》中「是故太一藏於水」的「水」,在「始有」的一義上,所具的精神,莫不相同;都是出於天道的無為(楚簡《老子》甲:「道恆無為。」《禮記.哀公問》:「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都不離於以「周而〔或〕始」的無為之道行「反輔」與「相輔」(辭見《太一生水》,或者是「或作」也即「或」之為道的「恆先無有」(見《恆先》)。而此一常為先的無私有無私為,《莊子.齊物論》是稱作「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這是「道」的虛無絕對,而任何物的實體皆具此一特性。因此《莊子.知北遊》又嘗借仲尼來說話:「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而這些道理,相信也就是女偊說「吾聞道矣」的所本!
有關「或」之行道此一問題,筆者是初談於〈《尊德義》篇「尚思則无為」論〉一文,今復申論於此。衷心期昐有高明願賜教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
郭店楚簡,無論是儒簡或道簡,都見有強調建立天人關係的重要,蓋認為人的道是有受着天道的影響。對此,竹簡《五行》就有謂:「聖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行之而時,德也。」這話同時也可理解為「尊德義」此一思想是本諸天道,人經天而「可與入德」,正如《中庸》所說:「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第33章),而求得人道。而這是惟獨人始能知或認知,並尊貴之而去體行的事。也正因為此,人乃得配稱「天生百物,人為貴」(《語叢一》)。當然,最初能體認到凡是人天生皆有「德」的乃是聖人,正所謂:「苟不固聰明聖智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中庸》第32章)因為,萬物與生雖同樣有其天德,正如孔子所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