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源流考(上)(9)
2015-02-23 01:05
导读: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把实体说与“四因说”、“质料”“形式”说联系起来。他一方面提出质料、形式以及二者的结合(个体)都是实体,质料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把实体说与“四因说”、“质料”“形式”说联系起来。他一方面提出质料、形式以及二者的结合(个体)都是实体,质料存在于个体之中,形式也存在于个体之中;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形式是最后的最根本的实体,是“现实实体”。因为在他看来,在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中,质料是无规定性的、消极和被动的东西,形式则是积极的、能动的东西。只是由于积极的、能动的形式去规范质料,个体事物才得以形成。换句话说,形式是决定一事物之为该事物即其本质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由此推论,形式不仅先于质料,而且先于个体事物:“如果认为形式先于质料更加确实,同理,形式也将先于两者组合的事物。”[34]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除了具有主体或基质的含义外,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在先和本质的含义。而规定一事物本质的东西不是质料,而是形式,形式是决定某物成为某物的真正原因,形式使某物具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点和特征。因此,形式较之质料、因而也较之质料与形式的结合(个体)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形式才是“第一实体”。[35]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积极能动的,是引起运动和变化的原因,所以形式同时也是动力因。但这并不是因为形式本身是在运动变化的,而是由于它是质料所追求的目的,质料为了实现自己,就向之而趋。就是说,形式之所以成为动力因,是因为它是目的因。万物都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追求自己的目的。而根据质料与形式的相对性原理,低级的东西虽已实现了它自身,成了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对于更高级的东西来说,它又是尚未实现的,它还必须去追求更高一级的形式和目的。由此推论上去,必定会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和最后的形式,即“纯形式”,“形式的形式”,没有质料的形式(无质之型)。在他看来,这种“纯形式”无论在现实性上和时间上都是先于质料的,它本身是不动的,但却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所以它是“不动的第一推动者”或“不动的原动者”,“原始动因”或“第一动因”。[36]亚里士多德说:“必须断定,必然有一个永恒的不动实体”[37]“在感觉事物以外有一个永恒不变动而独立的实体”。[38]这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不是别的,它就是神。“我们说神是一个至善而永生的实体,所以生命与无尽延续以至永恒的时空全属神:这就是神。”[39]神作为一切事物发生的先定条件,是永远在先的;神是纯粹的现实,是最实在的东西,因此它本身并无变化,不生不灭,而又是一切变化的根源;神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万物向神而趋;作为万物所追求的目的,神本身又是“善”,因为“善”就是目的,而“善”也是理性的对象,所以神也是永恒的理性;神作为理性,是自我思维的理性,是“纯粹的思想”,“思想的思想”,也就是“神思”,神只能思想它自己,不可能想它自身之外的东西,它自身就是它的对象,因为如果它还有自身之外的对象,那就等于说它是有局限的了,而神是不能有任何局限的。[40]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不难看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作为“第一哲学”的本体论,就是要探寻感觉到的现象世界背后的根据,也就是求索现存世界的终极本质。这种思考,与其说接近宇宙论(cosmology),不如说更接近神学(theology)。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后世称为“本体论”(ontology)的“第一哲学”具有本体-神学-论( onto-theo-logy)的特点。而这种特点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
三
中世纪哲学家把“存在”理解为“上帝”,上帝就是存在本身。上帝存在成为当时的哲学家在认识这个世界时都不得不接受的绝对前提,上帝成为最高的或惟一的绝对存在的实体,世界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从上帝派生并依赖于上帝的。这样,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就自然成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安瑟尔谟和圣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
安瑟尔谟(St.Anselmus,1033-1109)在《宣讲》 一书中所提出的证明被称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本体论证明”是康德后来赋予的名称。其意义是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以区别于《独白》中从公认的经验事实推论上帝存在的“后天证明”。“本体论证明”是“先天证明”,其先天性表现在:第一,它是对“上帝”概念的意义所作的逻辑分析;第二,“上帝”概念是证明的出发点,不象后天证明那样只是到结论中才出现。在安瑟尔谟看来,人人心中都有“上帝”的观念,只要弄清这一观念的意义,就能证明上帝的必然存在。这一证明被表述为这样一个三段论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