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有族有地有位(4)
2015-02-28 01:14
导读:城市中封地安民和安土重迁的早期记载可参见《周礼·地官·载师1302~1303》:“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
城市中封地安民和安土重迁的早期记载可参见《周礼·地官·载师1302~1303》:“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这些具有专项用途的土地(任地),住宅不征税,园地和宅间地征二十分之一,城内居民拥有的近郊地征十分之一,官田牛田赏田牧田等远郊地征二十分之三。园地在早期是非农耕公地,处于农田之外,在农田与园之间,还隔着圃。本来没有人跑到园中去收获多少东西,也没有人在那里经营,所以不缴税。
但是在城(国)中就不同了:圃已经没有了,园地很近,很容易从中得到自然的赐予,即现代人说的经济收益,所以要缴税,正如宅间地一样,只不过除了不上税的城市住房(国宅)之外,园地是税率最小的一类而已,税率仅二十分之一[7]。
《周礼》中的这些管理措施,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城市中的土地,不一定都要收税:宅地和园地用来谋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然的话,到处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评定管理者的政绩,就很难保障安居乐业,很难保护环境质量:官员们一定会把城市的土地都变成商场、大厦,变成没有多少花的“花园”(高档住宅区)。
为政以德,要从制度上约束短期行为,一定要克己复礼。
长效建设是安民和重迁(不能轻易迁移)的导向结果。任何人都不会在一块随时可能被人轰走挤走安置走的土地上进行长效建设。 土地是生存权的第一条件,面临着被迫迁移的生存权是不完整的。 即使在英国,法律也要保护租赁优先权(参见第5-1节)。
中国的制度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如果去掉世袭制,就更可持续。汉唐宋明清的衰落都直接源于世袭。把世袭制去掉,兼容法制钱选,治理结构如图十四。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图中的“天→大公(天子)→百姓”三角形基本上是单向的不对称安排,“百姓 ~ 宗族族长及商人资产者 ~ 天子”三角形中的不对称较少:宗族成员推选族长,推选之后反过来接受族长的权威。与此类似,族长与天子之间也不是单向的关系:一方面,族长要把天子作为天的儿子来效忠;另一方面,族长可以通过天来约束天子,即“通儒院议员 ~ 族长~ 天子”三角形中体现出来的较多的双向性,在这个三角形中,除了族长和天子之间的双向性之外,还有族长和通儒院议员之间的双向性:族长本身要畏天命,同时,知书达礼的族长对天命有一定的解释权,因为“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孟子·万章章句上0905》)。
在德制学选制度运转失控时,多数宗族仍然通过“天”来制约天子;如果制约不住,天子就会失去人心,继而失去天下。大公不能世袭,所以比传统的天子还要接受更多的制约,能够更好地解决可持续的问题[8]。
大公是天下宗族的总代表,他代表各个宗族与环境(天)进行互动(西方人称为博奕)。宗族是天下土地的守护者,反过来,天下土地是各个宗族的可持续基础。有族就有地,有地才有位。
提高农民地位,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土地上:一方面,农民生存其上并经营(拥有)的土地不能随意圈占;另一方面,土地的价值不能低得谁都不愿意去经营。循着这样的为政以德和重视传统(礼)的路径,还可能有助于全球可持续(参见第4-4节)。
这不是说宗族的土地不可以动用,而是说如果要用,第一要与有关的宗族商量,第二要另外拨出大致相抵的土地来,供有关宗族在新的土地上世代延续。
宗族是天下土地的守护者,还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乡村普通居民的生活质量略高于普通城市居民;第二,乡村中的优秀居民有机会升层为天下的管理者。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为了做到第一条,土地必须升值,但不是只用金钱衡量,而是用地权(长期使用权)拥有者的社会覆盖度来衡量。“土地是各种物质福利之源。 土地给我们一切日常用度,也给我们一切价值基础,无论那是食物,衣物,燃料,屋料,金属,还是宝石。我们生活在土地上,我们来自土地,而且最后回到土地:当我们故去之后,身体或骨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