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的发现和阐扬——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价值(6)
2015-05-13 01:41
导读:进一步,宗氏将这种比较深入到了时空意识层面,前面讲到的宗氏对中国艺术空间意识的分析实即根据于此处。正如我们已指出过,宗氏的时空概念来自斯
进一步,宗氏将这种比较深入到了时空意识层面,前面讲到的宗氏对中国艺术空间意识的分析实即根据于此处。正如我们已指出过,宗氏的时空概念来自斯宾格勒。而时空概念实为斯氏历史(文化)形态学分析的哲学基础,事实上宗氏的分析基本上完全搬用了斯氏的理论。
在《西方的没落》第一卷第四章《外在宇宙——世界图像与空间问题》中,斯宾格勒说:“人,当他第一次从蒙昧中变成了‘人’时,当他体认到宇宙中他的无限的寂寥空漠时,这正是生命之中最具决定性的时刻。就在这时,世界恐惧出现了,在死亡的面前,眼睁睁地看着光明的世界和坚固的空间背后的极限,世界恐惧便成了人类基本的恐惧,所有高级的思想,都是起源于这种对死亡所作的沉思冥索,每一种宗教、每一种科学、每一种哲学,都是从此处出发的。(9)因此在斯氏看来,由空间体验弓J起了人的死亡恐惧,从而激发了人的“内在生命之觉醒”(10),由此导致了人对生命之意义、价值的沉思,形成各种宗教、哲学。正是空间的这种与生命及生命的价值、意义的关联使它便与时间也紧密相关,因为在斯氏看来,“生命的秘密,经由‘时问’这个词,而获得自我的完成,所以时间形成了生命的基础”(11),“时间问题通过命运观念的方式更具理解性”(12)所以,斯氏反对那种“完全脱离开感性生命(绝对死寂并与时间无关)的空间”(13),同样也反对一种作为“感觉形式”的时间,因为时间“压报就不涉及形式”(14)。而康德正是“把时间问题与对算术的根本错误的理解扯上了关系,他所处理的时问在基本上就是—种虚幻的事物,缺乏了‘导向’这一生命的特质,而只是一种在空间中的架构,结果,把时间的问题弄混淆了。同样的,他也因为把空间问题和一种简浅的几何扯上了关系,故而也混淆了空间问题。”(15)理解他对康德的批判,关键之处就在于在斯宾格勒看来时间、空间是一个基于生命的统一体,二者不能分开。那么,作为时空统一体的生命,这种统一是如何达成的?斯.氏说,空间有三维:长度、宽度、深度。但这王维并不象一般的理解那样是无差异对等的,长、宽二维作为“广延”代表纯粹的感觉印象,代表静态的生命体,而生命的生成变化即生命的展延正是由(空间的)“深度”这一维代表的,“而‘时间’这个词,主要指的便正是这展延的过程”(16)。生命的“沉思”,对意义价值的探问都由这一维表达出来。由此可·作一简单图示如下: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当生命结束死亡来临,也就是延展与时间之维的终止,这时空间便成了“僵硬的空间”。
在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斯宾格勒关于时空的思想后,我伤使能很容易地理解宗氏对中西哲学基于时空意识上的对比了。希腊人的空间思想源于其数学、儿何,因此参上可知它是纯粹的二维性的、静态的,从而与时问是分离的,或者说是“时间的空间化”(《全集》卷一,590页),而由数学出发的希腊哲学也因此成为纯粹空间性的。时间之维的丧失意味着的正是生命之维与意义价值之维的丧失,于是此西洋哲学的“数理世界与心性界,价值界,伦理界,美学界终难打通,而此遂构成西洋哲学之内在矛盾及学说分歧对立之主因”(《全集》卷一,608页)。 ‘
而在中国哲学中,“象”、“数”尽管首先是空闻性的,但如前所述,它与生命、意义并不分开(二者由“象征”钩联)(17),即与时间不分开,“生生之谓易”正代表着不断
“展延”的时间—生命历程。因此中国哲学中的时空观念正是斯宾格勒讲的那种时空合一体,空间与时间打通了,而不是希腊(西洋)的时空分离。在《周易》中这是由“象”(卦象)所代表的。《周易,乾,象传》说;“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这正是对时空统一的“象”之说明:“空问的‘位’是在‘时’中形成的。势里的六又表示着六个活动阶段,每一活动的立脚点、站点,就是它的‘位’。这‘位’是随时的创进而形成,而变化,不是死的”,因此时间起着主导的作用,·时间与空问合一而成一“时一空统一体”(《全集》卷二,477页,4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