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的对象、语言、使命的超验性,及其与哲学(12)
2015-07-18 01:12
导读:全超验的形而上学以自由为原初观念,源于自由这个原初观念同其它观念相较的更多的超越性。把理性设定为人的本质的人,离不开自由的我思;把符号理
全超验的形而上学以自由为原初观念,源于自由这个原初观念同其它观念相较的更多的超越性。把理性设定为人的本质的人,离不开自由的我思;把符号理解为人的本质的人,在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的过渡时需要自由的发声;将文化当作人的差别规定性的人,更依赖于人在创造文化中自由承受普遍自我的在下承诺进而将文化心理层面转换为文化精神层面。所以,自由是我存在的前提,是我思、我爱、我为的这种我在方式得以现实达成的条件。自由这个原初观念,使形上思者必须向我而思、艺术爱者向我而爱、宗教信徒向我而为。我在中的我,又源于我的肉体生命在上承受普遍自我的承诺。唯有自由中的我,才能承受普遍自我关于我的个别性规定。个别存在者在对普遍自我的自由承受中,生成为形上家、艺术家和宗教家。他们以形上、艺术、宗教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向世人昭示出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种非现世的指向。
形上的超验性,使之差别于科学。形上之思越过此岸进入彼岸,在彼岸同生成性的自我照面。在上的彼岸的绝对性,承诺我在下的此岸存在的唯一性。形上思者从外在的指称实体返归人这个指称实体,再把自己生成为不可代替的指称实体。它便是形上思者的意义标记。能指指向所指所需要的观念,由此将形上之思内含的照面活动区别于科学的发现活动。前者是在承受生成性的普遍自我中达成的,后者有着现成性的对象期待人去揭示。形上思者在同观念的照面中感应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他在存在途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原初观念,他用原初观念照亮自己的人生。他在用符号语言将其感应外化时意识自己的存在和肉身的差别。他自由给予自己的人生以观念性的根据。与此不同的是,科学一方面是其思者关于自然性在者的图景,同时又是对其思者的认识的认识图景。两种图景确定了科学的思者能力的边界。因此,科学的使命除了认识自然性在者外,还要认识认识本身。它借助对外在的自然性在者的认识,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科学家如果不信仰上帝,他便无法摆脱这种有限性的绝对限制;形上家如果自觉不到自己的原初观念是来自普遍自我的在下承诺,他就会将自己的个别形上体系妄称为普遍的形上本身。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总之,形而上学不研究事物的本质领域,不给人以知识。它应许人以思想、以个别的心灵图景。它不用对应性的符号语言,因为其语言的感应性让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在思者自由的发声中指向自己的心灵。此心灵安置于原初观念,呈现形上思者的人生意义及其心灵秩序。形上思者的人生意义,在于他是否感应到自己生命的原初观念以及是否将这种观念用来照亮人生。生命理智的差别性功能依凭原初观念的赴身,展开自己的运作者的心灵秩序。当然,个别形上思者所感应出的人生意义,并不是人类存在者全体的感应模式。人类存在意义的亮相,依赖于人类存在者全体的形上沉思。从他人的形上之思中,思不出我的形上存在的根据。形上思者一旦以他人的形上之思为思的对象,他人的超验之思对于这个思者便成了经验之思。这样的思者背离了形上之思本有的超验性,实际上放弃了形上之思。
形上之思从问开始。问形上思者的个别性依赖于什么样的原初观念,问其原初观念是否有终极的原初性。不过,形上之问的对象是问着、存在着的问者本身,而不象科学以现成性的事实性在者为问的对象。
9、个别形上体系的共同性形上的超验性,程度不同地实现在形而上学史中。形而上学的历史,无非是个别形上之思者设定原初观念的历史。个别形上体系之间的差别,在依托于原初观念这点上内含同一性。它们都以彼岸的生命理智的生成为对象。柏拉图的理式存在论、黑格尔的理念存在论、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其实只是其形上思者关于自己的存在的明证,是人的生命理智的不同表象,为人的心灵的不同寄语。纵然有的形上思者认为自己的原初观念是客观的,但它必须以其主观的心灵承受为前提。
个别形上体系,都多多少少采用感应性符号语言。说形上语言是感应性的,因为任何形上体系赖以存在的原初观念是其形上思者感应的产物,它不可实证、不可检验。说形上语言是符号性的,因为个别形上体系根植的原初观念对于形上家言有明确的所指,它生出一切而不为它所在的形上体系的其它观念所生。日常语言学派把形上语言降卑为哲学语言再降格为日常语言,要求形上语言应具有日常语言的意义、规则,主张形上语言的意义来自于日常语言。这种哲学同其它分析哲学流派一样,误将现成性的此岸世界为形上的彼岸,相信科学的神化,在对象、语言、使命上以科学代替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