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的对象、语言、使命的超验性,及其与哲学(16)
2015-07-18 01:12
导读:[17]参看罗素:《哲学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10。 [18]同上,112页。 [19]同上,107页。 [20]参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
[17]参看罗素:《哲学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10。
[18]同上,112页。
[19]同上,107页。
[20]参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9。形而上学所使用的感应性符号语言,使它无能解决自己不该关注的如物理时空、物质的性质及结构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关注的对象。
[21][22]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5、18。
[23]同上,37页。
[24]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94。
[25]同上,81页。胡塞尔对超验主义传统的理解,完全是经验性的。这同近代以来的超验哲学本身没有最终把自己建立在普遍自我的基础上有关。
[26]Husserl,Phenomenology,转引自DeconstructioninContextLiteratureandPhilosophy,P.140,EditedbyMarkC.Taylor,1986bytheUniversityofChicago.
[27]转引自《现代
外国哲学》第7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0。
[28]参看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3-15。
|